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为了战友的嘱托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5-10 08:16
    清晨,在新疆叶城烈士陵园,71岁的艾买尔·依提拿着抹布仔细地擦着墓碑。刻满皱纹的手,轻轻触摸着大理石纪念墙上的烈士英名:战斗英雄罗光燮、王忠殿、司马义·买买提、爱兵模范张代荣……守护着这些昔日的战友,他已度过了45个春秋。

  坚定选择,守候一辈子

  当年,已在喀什卫校就读两年半的艾买尔·依提,面对祖国边关的召唤,毅然选择报名。有朋友劝说:“不要去,毕业后当个医生多好。”艾买尔说:“穷孩子能读上书,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恩情。现在国家需要,我就应该去。我要去当兵!”

  “海拔4500多米的边防前线,狂风大雪,气温达零下30多摄氏度。战斗打响前一夜,我和战友们冷得无法入睡,大家靠在一起相互取暖。战友指着天上的星星说,那颗星星下面就是我的家乡。如果我牺牲了,谁记得替我扫扫墓,回家看看爹妈啊。”

  “司马义·买买提是我的班长,每次遭遇战,他总是端枪冲在最前面掩护大家,如山般的身躯最终倒在枪林弹雨中。”

  “有一次与敌人进行肉搏战,我被一个敌人压在身下,危急时刻,一名战友冲上来,拼着命把我救起来!那时我们一起冲锋陷阵的战友,如今有6人埋骨在陵园!”

  1968年4月,服役8年的艾买尔·依提光荣退伍返乡。1970年,县民政局招人,守烈士墓。当时已经在伯西热克乡中学担任校长的艾买尔·依提,又一次主动报名。

  “有人说我脑子进水了,他们哪里懂得什么叫生死战友情!”艾买尔·依提带着出生刚6个月的孩子,和妻子搬进了戈壁滩上的小平房。

  他首先做的是,跑到了自己所能找到的烈士家里,代牺牲的战友们磕了头,含泪喊了声爸妈。

  风沙大,艾买尔·依提带领家人开始植树。没有树苗,就四处去化缘。不通自来水,就赶着驴车去5公里外的地方拉水。为了挡风沙,他自己打土块,垒起一排土墙。

  “为了烈士陵园,他真是不要命!有一次在拉水途中,他不小心摔伤。医生要求卧床休养3个月,结果1个月不到,他就固执地办了出院手续,说是放不下战友。”艾买尔·依提的妻子告诉记者,“他非常细心,按照汉族的习惯,在罗光燮、王忠殿等汉族烈士的墓两侧栽种了松树。因为维吾尔族喜欢果树,他在司马义·买买提等维吾尔族烈士的墓两侧栽种了桃树。”

  45年来,艾买尔·依提忠诚守卫着长眠的战友。他还主动担当起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员的职责,多次应邀到各地宣讲、追忆烈士事迹,阐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和民族团结的重要。

  “我要为他们守候一辈子。因为这是有意义的事情。”艾买尔·依提说。

  我们就是烈士的后人

  2006年,经组织批准,艾买尔·依提退休了。大儿子艾尼瓦尔·艾买尔也调到了陵园工作。

  “我从小在这里长大。这里长眠的烈士,牺牲时大多20岁左右,都没有后人。我们就是烈士的后人。我接过爸爸的班,也算是给这些可亲可敬的叔叔伯伯们尽孝。他们永远活在我心里!”艾尼瓦尔说。

  艾买尔·依提现在依然和儿孙们一起,在烈士陵园里为战友洒扫坟茔、栽花种树。每有当地学生、驻防战士、来往游客前来凭吊,他总是一遍遍讲述曾经的岁月。

  县民政局局长田志全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家、军队和当地政府,持续加大对陵园的扩建和修缮力度。现在这里有222名烈士。他们中有的是在战场上为国捐躯,有的是在建设战线上因公牺牲。陵园已经升格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天全国各地前来参观、祭奠的人越来越多。”

  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已有6000多棵苍松翠柳,郁郁葱葱。“他们走了,我活着。我能为他们做什么呢。陪伴他们,教育后人,这是我的愿望。”艾买尔·依提动情地说,“战友们,当年的约定我做到了。”(人民日报)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