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6月21日下午,延安八一敬老院里,简单搭起的舞台上,依旧是一袭红裙的贠恩凤,高亢而嘹亮的歌声引来了雷鸣般的掌声。抗战老兵们纷纷起身,激动得伴随着歌声鼓掌、合唱。慷慨激昂的歌声回荡在天空,也回荡在老兵的心里。一位90多岁的老兵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用颤抖的手向贠恩凤致以军礼,热泪盈眶地拉住贠恩凤的手,操着浓重的陕北口音哽咽着:“你一定要再来,一定要再来……” 看到老兵的举动,贠恩凤感动不已,她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英雄能如此待我,我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一定要再到这里来,为他们唱歌。”为了兑现承诺,更为了满足老兵的期盼,9月16日,贠恩凤在结束了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组织的“到人民中去”——陕西文艺名家走进梁家河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后,连夜赶往延安。忘记了连日奔波演出的劳累,忘记了艰险曲折山路难行,76岁的贠恩凤赶了5个小时的路程,到达延安时已是夜里1点。尽管只睡了几个小时,贠恩凤呈现出的仍是最完美的表演。《翻身道情》《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熟悉的旋律,精湛的演绎,令全场观众陶醉其中。 9月8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和平之声》,在北京音乐厅拉开帷幕。贠恩凤应联合国合唱团及主办方邀请,专程赴京参加演出,以优美的嗓音、饱满的激情、浓郁的陕北风格演唱了红色经典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博得联合国合唱团朋友和全场观众多次热烈的掌声。 为了举办一场由红色歌曲与诗词组成的大气磅礴的演出,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3月的一天,碑林区残疾人文化艺术协会会长李建民辗转找到贠恩凤,希望她能作为艺术顾问,指导《抗战组歌》演出的编排。在听明来意后,贠恩凤当即表示:“我一定要为残疾人做点事,不只是指导演出,我更要参与演出,要自己唱。”不顾日常演出的辛劳,贠恩凤与老伴孙韶开始投入《抗战组歌》的整体策划与艺术指导工作。9月17日,《抗战组歌》延安专场演出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松花江上》《太行山上》《保卫黄河》《大刀进行曲》《地道战》《军民大生产》《军民同抗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平放歌》《中国梦》以及由贠恩凤演唱的《抗日将士出征歌》《拥军秧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歌曲,伴随着聋哑演员有力的肢体语言,让大家重温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和激情燃烧的岁月。至今,《抗战组歌》已接连演出12场。 多年来,兴庆宫公园、各个社区……古城西安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贠恩凤的身影。在看完西安电子城街道办馨园一号社区义务演出后,社区居民激动地拉着她的手:“贠老师,我们真的很喜欢你,你一点架子也没有,让人感觉特别亲切。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面,但一见到你,我就有一种见到老朋友的感觉。”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76岁的贠恩凤已经义务演出70余场。贠恩凤始终心系群众、扎根一线。65年的艺术生涯,她用银铃般的歌声歌唱着人民,用炙热的情感温暖着人心,她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黄土高原上的“银铃”。 65年为人民歌唱 “从我成为一名文艺工作者那天起,‘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我受用了一辈子。” ——贠恩凤
1951年至今,贠恩凤从事演唱工作已有65年,她身上有众多的头衔与荣誉: ——三秦楷模; ——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 ——陕西省政协第四届委员,第五届至第八届常务委员;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金唱片奖获得者; ——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突出贡献专家、德艺双馨艺术家、文艺大奖艺术成就奖; ——先后受到周恩来、习仲勋、马文瑞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歌曲国内外出版发行400余首,其中部分被收入“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 ——1980年起,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独唱音乐会近40场;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在中南海怀仁堂举办独唱音乐会的陕西歌唱家; ——随中国艺术团、友好代表团出访美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 从陕北民歌的高亢优美,陕西眉户、碗碗腔、秦腔的地方特色,到河南坠子的泼辣,北京单弦的韵味以及苏州评弹的文雅,不同的艺术形式给了贠恩凤丰富的艺术滋养。随着年龄的增长、艺术实践的丰富,贠恩凤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清脆优美、结实饱满、吐字清晰、声情并茂、质朴感人。她独树一帜的陕北民歌味道,得到观众认可,给陕北民歌注入了新的活力。她演唱的陕北民歌和许多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如《信天游唱给毛主席听》、《翻身道情》、《三十里铺》、《延安儿女心向毛主席》、《小米饭香来土窑洞暖》、《有吃有穿》、《十唱共产党》、《绣金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南泥湾》,深受群众喜爱。贠恩凤用自己精湛的技艺、高尚的艺德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谈起这些傲人的艺术成就,贠恩凤谦虚地说:“在党和人民的关怀、指导下,我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更坚定了我为人民歌唱的信念。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感到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自己的演唱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是党和人民给了我艺术生涯和荣誉,给了我唱不尽的艺术青春,所以,把自己的歌声无私地、不讲条件地奉献给党和人民,是我终生的心愿和追求。” 60多年来,贠恩凤把为人民歌唱作为自己的信念,自觉担负起了对民族文化、对社会道德的正面传播。她深感作为一名歌唱演员,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激励人民前进的作品,才是应该唱的。从当年唱着《团结起来把账算》的灵动少女,到如今依然朝气勃发的古稀老人,贠恩凤始终用积极向上、热情真挚的歌声讴歌党、讴歌祖国和讴歌人民。她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唱响主旋律,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把基层当成最好的舞台,把群众作为歌唱对象,她以饱满的热情、忘我的状态、优秀的作品回报社会,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上。掌声与鲜花对贠恩凤来说可谓寻常,在65年的歌唱生涯中,贠恩凤共参加各类演出5000余场次,演唱近30000首次歌曲,收获了无数来自观众的掌声。《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南泥湾》、《翻身道情》等保留歌曲更是久唱不衰,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 65年走到哪唱到哪 “无论在哪,每一个有良知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掏心掏肺地为人民服务。”——贠恩凤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贠恩凤看到社会上很多青少年误入歧途。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她怀抱着责任感,主动提出要为这些孩子们教唱有益的歌曲,用歌声启迪他们。这想法很快得到了共青团西安市委青少部同志们的认可和大力支持。从1983年起,贠恩凤多次到终南山下的工读学校为孩子们表演、教唱。一年去好几次的贠恩凤,迅速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被聘请为学校的辅导老师。1983年6月的一天,贠恩凤参加完工读学校的义务慰问演出时,一位女生跑到她的面前,低着头略显紧张地递给她一张皱皱巴巴的信纸。贠恩凤打开一看,竟是一首诗:听着您的歌声,就仿佛看到了您美好的心灵,当我们看到您满怀信心为我们歌唱时,就好像有一股悔恨的泪水往上涌。放心吧,您今天的到来,虽然只有几支歌,和一些朴实的话语,却温暖了我——一个失足者的心。读着这短短几行诗句,贠恩凤的眼睛红了。她没想到,自己这些平凡的举动居然能为这些孩子带来如此巨大的正能量。1991年7月,陕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陕西省司法厅聘任贠恩凤为陕西省女子监狱教育顾问。从那时起,贠恩凤每年的大年除夕或正月初一都要到女子监狱去,和在那里的1000多名女服刑人员一同过节,感化她们早日回归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贠恩凤曾两次主动申请到西康铁路秦岭隧道工地慰问演出。1996年夏天,贠恩凤一路颠簸来到秦岭隧道工地,不顾烈日当头,站在隧道口的土地上,伴着飞扬的尘土,为在场的工人们连唱了七八首歌。在得知隧道深处还有工人作业时,贠恩凤坚定地说:“我既然来慰问演出,就要让所有工人都能听到我的歌。”她头戴安全帽、脚踩泥浆,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不顾随时岩爆的危险,进入4000多米的隧道施工现场为工人演唱,一口气唱了十多首。看到她衣服上、头发上沾满了灰尘,隧道的工人感动地说:“能在掌子面上听到贠恩凤的歌声,说明她最能看得起我们工人,她真是和我们心连心!”贠恩凤这样回忆当天的感受:“当我看到他们在秦岭深处艰苦劳动的场面时,我感到震惊和难受。在他们面前,我显得那么平凡,甚至渺小。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他们不知吃了多少苦,却没有抱怨,而是坚持工作,坚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在哪,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掏心掏肺地为人民服务。” 贠恩凤从不计较演出场地的华丽与否。在她的心里,人民群众才是最重要的演出因素。只要人民有需要,她便义不容辞放声歌唱。一次去北京开会,贠恩凤在列车上被乘务员认了出来:“贠老师!居然是您,我从小听着您的歌长大,特别喜欢您的声音!您能不能给我唱几首歌?”贠恩凤二话不说在车厢里唱了起来。其他乘务员、乘客听闻大歌唱家贠恩凤在唱歌,纷纷从各自的车厢跑过来。贠恩凤被大伙儿围在中间,一首一首地唱着。在场的每个人随着贠恩凤的歌声打着节拍,欢声笑语载满了整节车厢…… 2014年11月,76岁的贠恩凤出现在为群众义演的现场,一袭红衣,精神矍铄。一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响起,银铃般的嗓音引来阵阵掌声。一位60多岁的大娘冲上舞台,紧紧拉住贠恩凤的手说:“我十几岁就听广播跟您学唱歌,今天终于见到您了。您没有变,还是那么年轻。” 退休至今的九年里,贠恩凤坚持每年演出70场左右。部队、学校、医院……三秦大地处处都有老人义务演出的舞台,歌声始终如银铃般清脆。尽管已经76岁,但贠恩凤心中始终装着群众。只要有需要,她走到哪儿唱到哪儿。她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优秀的作品,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赢得人民的尊重和喜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歌唱与歌唱人民的信念。 65年不计名利 “有党和人民的培养,才有了我的今天,我今天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为了回报社会和人民,我心甘情愿一辈子做一个为人民唱歌的义务工。”——贠恩凤
从业65年来,贠恩凤始终把为人民义务演出作为艺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多年来,她一直坚持义务演出,无论是为自己举办的独唱音乐会,还是各类商演,贠恩凤从不收取所谓的“出场费”,甚至连主办方作为劳务费送出的一盒茶叶都要多次沟通。凡此种种,有人说她傻,也有人说她搞乱了市场。无论别人怎么说,贠恩凤始终坚持做自己,从无例外。 8月,贠恩凤应邀为西安某单位做主题为“为人民歌唱”的报告。知道贠恩凤有不收劳务费的传统,趁着她不注意的空当,主办方悄悄地将3000元钱塞进了她的包里。回到家中,贠恩凤发现后立刻让儿子孙聪将劳务费归还,她说:“我这么多年唱歌从来不是为了钱,况且,这只是一场报告会,是和大家交流工作经验,更不能收!” 从1980年开始,贠恩凤曾在西安、洛阳、上海、北京举办40多场独唱音乐会。她说:“当时有不少朋友问我,搞独唱音乐会肯定挣了不少钱吧。其实,独唱音乐会完全是艺术事业的展示和向人民的汇报,并不是为了钱。在西安开独唱音乐会,连续四场场场满座,说不累是假的,但每场的报酬都是和大家一样,包括乐队伴奏、舞台工作人员,每人都是三毛钱夜餐补助费。后来在渭南演出,团里领导决定给我每场补助五元钱。我当时给领导说:‘这钱我不要。大家都工作了,请将我的补助费汇总到一块,买点糖果分给伴奏和舞美的同志’。” 1985年9月,应青海广播电视厅之邀,贠恩凤到西宁参加“西部歌会”演出。临结束时,组委会给了她400元酬劳费,但她坚决不收。在双方的僵持下,最终贠恩凤只要了40元路途补助费。她说:“我代表三秦儿女到青海演唱很光荣,也很幸福。主人热情接待我,我已经很满足了。为人民演唱是我的天职,我不能向人家索取什么。”为此,《青海日报》专门发表了一篇名为《她得到的比金钱更可贵》的报道,报道中这样写道:她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把艺术当做商品,更没有把自己的演唱艺术作为向人民索取金钱和物质报酬的资本,然而,她得到的东西比金钱更可贵,那是人民的信任和爱戴。她那完美的艺术家的高贵品格,她那完美的艺术和高尚的情操,如初秋的兰花,在青海高原上留下了持久的芳香…… 1992年2月,贠恩凤应甘肃省委统战部的邀请,到兰州参加希望工程义演。会后组委会提出要给贠恩凤报酬,她也分文未取。贠恩凤说:“我在外省演出,代表的是陕西的形象。我要为陕西争光,要对得起养育我的三秦大地。”无论何时何地,贠恩凤都积极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义”的价值观。她的演出几乎都是无偿的,即使有演出费,也大都返还或捐出。贠恩凤这样说:“人民已经给了我工资。唱歌就是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我要做的就是永远为人民歌唱,永远歌唱人民,弘扬真善美,摒弃假丑恶。不为名利俘虏、不为金钱所累,用歌唱艺术为人民送欢乐、为生活添光彩,报答培育了我的各级党组织、哺育了我的黄土地和广大人民群众。” 1997年的一个周六,贠恩凤和老伴孙韶来到蒲白煤矿参加慰问演出,随便吃了几口饭,就赶紧上台。晚上十点多,演出刚刚结束,老两口正准备吃点东西,筷子还没拿起来,就看到外面再次聚拢过来的观众。于是,贠恩凤催促老伴拿起手风琴,又唱了起来……在蒲白煤矿的演出,曾有人许诺贠恩凤1000元劳务费,被贠恩凤断然拒绝:“我是来慰问矿工的,不能收一分钱。”在拒绝之后,贠恩凤自己辗转联系到蒲白煤矿的工作人员,把原本的有偿演出变成了一场实打实的义演。连续两天,面对热情的观众,贠恩凤马不停蹄演出了6场。煤矿的工人从野地里采来鲜花扎成花束,送给了他们敬爱的歌唱家贠恩凤。 贠恩凤说:“73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主席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方针,开启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新时代,指明了服务的对象和前进的方向。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发出了深情的呼唤。习总书记的讲话,句句说到了我的心坎里,让我深受感动,倍受鼓舞。人民需要艺术家,艺术家需要人民。作为一名受党培养多年的文艺工作者,我这辈子很幸运、很幸福,因为我的工作直接面对人民大众,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们的一切艺术活动都要有正确的方向、行动的标准,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扬美,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人民的欢迎和喜爱。” 贠恩凤,用真心、执著、坚守着65年的演唱。为人民歌唱是她最大的心愿和快乐。生活的坎坷、市场的冲击,不曾动摇她执著的信念和为人民放歌的宗旨。25岁那年,周恩来总理曾经对贠恩凤说过“要多唱民歌,人民是喜欢民歌的”这一句话,她一生坚守。沧海桑田,如今的贠恩凤已是古稀老人,但为人民歌唱的承诺,她从未违背。这就是贠恩凤作为一个人民艺术家65年的坚守。(陕西日报记者 樊蓉 实习生 李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