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做人民的好医生——追记西京医院麻醉科副主任陈绍洋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2-13 09:41
    “65岁以后咱们再享受人生”,生前他曾对妻子承诺。然而,被确诊“肝癌晚期”一年零四个月后,年仅50岁,麻醉医师陈绍洋溘然长逝。弥留之际,他放不下的仍然是工作:“如果再给我十年,我会做得更好……” 
    陈绍洋,1963年生,浙江绍兴人,西京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他为自己钟爱的麻醉医学事业倾尽心力,奉献一生,曾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陕西省青年突击手”称号。 
    待患如亲 
    “从军行医是我一生最光荣、最自豪的选择。人要知恩感恩,党和军队把我培养成一名军医,我就要努力工作,把健康和温暖回报给每一位患者。”陈绍洋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医以来,陈绍洋20多年如一日,早上7点前出门,凌晨1点后回家。每台手术麻醉,他始终做到术前查房,和患者悉心交流,消除病人紧张情绪;术后随访,观察麻醉反应,交代注意事项,把每个危险信号杜绝在萌芽状态。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神经高度紧张,陈绍洋患上了严重神经性皮炎和神经性耳聋。一次耳聋治疗期间,当得知院内有位煤气中毒重症患者急需抢救,他毫不犹豫冲向事发现场,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为挽救生命和后续救治争取了宝贵时间。病人成功获救,但他的耳聋却更重了。 
    接受肝移植手术的前两天,陈绍洋还忍着肝区疼痛,站在手术台前,连续奋战8小时守护患者健康。滴水未进的他在准备为一名重症病人实施麻醉时,突发剧烈的肝痛,他咬紧牙关,用拳头顶着腹部继续工作。当坚持完成最后一台手术后,他体力不支,摔倒在地。次日,陈绍洋还为3名重症患者施行了手术麻醉,最终在家属和同事的“逼迫”下做了超声检查,发现肝脏上4个鸡蛋大小的瘤子顶破肝膜,已是肝癌晚期。 
    即使做完肝移植手术,陈绍洋也不闲着。他在移植中心病房进行术后恢复性锻炼时,透过玻璃看见肝移植术后病人李志铭突然晕倒,便立即冲进监护室,马上对病人进行心外按压,并指导护士吸痰、加压面罩吸氧、静脉注射肾上腺素。一分钟后,患者心脏恢复跳动,转危为安,此时虚弱的他累得瘫坐在地上,在西京医院移植中心历史上首次上演了“病人抢救病人”的感人一幕。 
    学无止境 
    陈绍洋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不断挑战专业前沿,创造了麻醉界一个又一个奇迹。他常说:“作为医生,一要对病人好,二要技术好。我们就是要用知识和技术来挽救病人的生命。”从普通护士成长为全国著名麻醉专家,他每天晚上坚持学习3小时,如饥似渴地“弥补自己的不足,追赶自己的目标”。 
    1997年,医院开展国内首例活体肝移植手术,麻醉技术要求高、管理风险大。在没有经验借鉴的情况下,陈绍洋吃住在办公室,查阅国外文献、收集病例,制定术前准备、术中管理、术后配合等一套完整麻醉方案,在手术室奋战72个小时,有力保障了手术的圆满成功。 
    近年来,他先后承担世界第二例、全国首例换脸术,世界首例异位辅助性活体肝移植,全国首例心肝肾同期联合移植等30多项重大手术麻醉任务,完成各种复杂手术麻醉7万余例,总结出一整套安全、有效、可行的大器官移植术麻醉方案,没有出现一例明显并发症,无一例医疗纠纷,创造了全国麻醉界纪录。陈绍洋说:“在手术台上,外科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生是保命的。”“麻醉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要做到‘梦醒之间,游刃有余’。医生1%或1‰的医疗失误,对于病人和家属来说,却是千真万确的100%。”他注重从每次麻醉中寻反思、找差距,将麻醉医术做到了出神入化,被业界誉为“麻醉大师”。 
    一位90多岁的老红军,患上严重胆囊阻塞,面瘫、心肺等多功能差。因手术麻醉风险高,病人辗转国内多家大医院,均遭婉拒。病人送到西京医院,陈绍洋主动请缨,以娴熟的插管技巧,建立呼吸通道,科学控制麻醉顺序、速度、剂量,保证手术成功,使老人奇迹般康复。 

    为了让患者减轻痛苦,他在专业领域潜心探索,先后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7项重大奖项,23项新技术新业务陆续应用到临床、服务于患者。他参与电针预处理脑保护研究,发现了电针预处理有明确的脑保护作用,显著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生存率。该成果在国内51家医院推广,使5.3万余例高危手术患者受益。他首次证实保持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不低于4.0kPa和静脉输注胰岛素,有利于维持脑氧供需平衡,推动了颅脑手术麻醉发展,使2万余例患者受益。(陕西日报记者 肖倩)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