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6月,全省共选派1万余名第一书记奔赴农村。一年多来,在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镇村基层组织的积极配合下,广大第一书记脱离原单位,放弃城市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沉下身子扎根基层、挥洒汗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以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精神,围绕精准扶贫和农村建设,跑资金要项目、兴产业谋发展,办好为民实事,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使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进一步得到提升。2016年度,我市13名第一书记荣获“全省优秀第一书记”荣誉称号,即日起,本报开设专栏《第一书记在村上》,对其先进事迹进行报道。
“只要能看到村民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他们富裕了,我就放心了。”蒲城县党睦镇沙坡头村第一书记李健如是说。自进驻沙坡头村第一天开始,李健就围绕着扶贫、脱困、致富等这些关键词,为沙坡头村的未来思索着、奔走着……
沙坡头村位于蒲城县党睦镇东南2.5公里处,是该镇人口第二大村,也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2014年初,在市纪委工作的李健,被委派为沙坡头村扶贫工作队队长。2015年6月,市委组织部又委派他担任该村第一书记。三年间,他脚踏实地,不辞辛劳,直面困难,将一件件为民实事办到了村民的心坎上,用自己实实在在的工作实绩和热情,赢得了老百姓的赞誉,践行着第一书记的职责;三年间,他肩挑重任,承载期盼,扑下身子,扎根农村,听民意解难题,笔尖心尖记民忧,撸起袖子抓实干,带领群众找出路、想办法,向贫困发起“最后一战”,让幸福的种子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生根、滋长。 刚刚进驻沙坡头村,李健就遭遇了一个不小的困难。“城里来的干部,在咱这能待得住吗?就怕是走过场,事情没办成一件,拍拍屁股就走人。”面对村干部和群众的种种疑虑,李健没有气馁,抱定干就干好,干则必成的决心和信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以脚踏实地的作风,全心全意为村民付出,脚踏实地干工作,让村庄发生大变化,让群众的心暖起来。 他走村入户,摸村情、找问题、定思路、想办法,从解决“灌溉难”和“出行难”入手,让村民知道这个第一书记不是花架子,是真正为大家办实事、办好事的。他与村干部促膝长谈,了解制约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共商沙坡头村的发展大计;他走进村民家中,和他们拉家常,来到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干农活,摸清每家每户最真实的情况,将村里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了下来。从白天忙到黑天,短短几个月,他用脚步在心中绘制了一幅村情民情“百宝图”。 得知交口抽渭灌溉渠淤塞不畅、U型渠破损成为制约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突出因素,他一方面及时向市纪委领导汇报,协调相关部门给予项目资金支持;一方面带着村干部一起找省交口抽渭管理局等相关部门,不厌其烦地来回奔走,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三年间,他先后从财政、扶贫、移民、水务等多个部门累计争取项目资金497.5万元,进一步改善了水、路、渠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把工作做到了村民们的心坎上。对2200米交口抽渭渠清淤,有效改善了村中5000亩耕地和果园的灌溉“困境”,亩均增产30%,人均增收300元;衬砌维修1500米U型渠,打通灌溉最后“一公里”;硬化3600米村中巷道,缓解瓜果车辆出行困难;修建220平方米的村民社区服务中心、修缮村部围墙,村民办事方便又快捷;修建村巷道排水渠5000米,购置垃圾清运车,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这一件件“小事”,温暖了村民的心,拉近了他与村民之间的距离,第一书记“住”进了群众心中。 驻村期间,李健紧紧抓住村党支部建设这个核心,在带领村班子办好一件件实事、破解一个个难题中,帮着他们树威信、干事业。在完善规章制度、化解矛盾纠纷中,帮助村干部提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水平,为包联村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他紧抓党建不放松,抓班子、带队伍,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建工作制度,建成了党建活动室、阅览室、图书室,逐步推进了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带领村“两委”干部走出去,先后到东王村、敬母寺村等地学习取经……帮助村干部开眼界、换思想,让村民发展有了主心骨。 如何让村民真正走上长久地、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是李健任第一书记后一直在思索的重要课题。农村要发展,群众要摆脱贫困,关键还是要抓好主导产业。在充分了解全村的情况后,他制定了“发展种植产业,确保人均一亩瓜果田”的扶贫规划,引领群众种植优质酥梨3000亩、葡萄800亩、西瓜1200亩,做到人均一亩瓜果田,形成了以瓜果种植为主的支柱产业。如今,沙坡头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800元,实现了收入翻番。为让村集体经济再多一份“造血”功能,经过多次协商和洽谈,争取20台光伏发电机组,为20户没有劳动能力的特困户安装了光伏发电机组,每年每户通过向大网供电可获约5000元的电费补偿,帮贫困群众走上希望之路。“看,这就是我们村的新‘银行’!不出人力物力,只要每天见到太阳,它能发电,我们就有收入!”贫困户李长运笑呵呵地说道。 其实,第一书记李健带给沙坡头村的变化远远不止这些。他为村里送去农技图书400余册,为村民邀请农技专家进行专题培训,走进田间地头,为贫困群众送去了科学种田的专业知识,让村民强“心智”“富脑袋”;成立了沙坡头村扶贫互助协会,帮助想发展、却苦于没有资金的贫困群众解决资金问题。 三年间,他坚持奋斗在扶贫一线,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逢年过节,他为孤寡老人无劳动能力贫困户送去帮扶资金和米面油,并安排他们为村保洁员,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脱贫;为8名贫困家庭中学生和大学生送去助学金3.6万元,解了燃眉之急;为8户计生贫困户送去4000元的发展生产扶持金;为智障特困户胡世英家送去10只奶羊,帮助其发展养殖业…… 看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每户贫困群众的心坎上,看到这片热土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发生的变化,看到乡亲们脸上有了自信的微笑……李健说:“作为一名普通党员,这是让我最值得欣慰的。”(渭南日报记者 杨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