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莹:冰上弯道支撑不稳定,时好时坏,姿势偏高,倾倒角度不够大,以后要提高支撑稳定性。檬:冰上身体重心偏高,尤其是弯道压不住,出弯道往外‘甩’,应该加强专项力量训练……”
伏案分析每位运动员的技术、体能问题,研究训练方案,是王北铭每天上午雷打不动的工作安排。吃完饭休息一会儿,等学生到齐就开始训练,晚上回家做当日训练复盘,再看一些滑冰技术类的书籍。日复一日的训练生活,这位今年68岁的短道速滑教练已经坚持了46年。
从哈尔滨师专体育专业毕业后,王北铭在冰场遇见了一群对滑冰充满热爱的孩子,从此他的人生与滑冰训练场紧紧相守。
“我有52个学生进了国家队,全国冠军也有60多人拿过。”提起自己培养出来的运动员,王北铭如数家珍,而最让他挂心的,就是出战北京冬奥会的短道速滑选手任子威和张雨婷。
2004年,王北铭去哈尔滨清滨小学选拔队员,他一眼就看中了8岁的任子威。“他身上有股军人家庭培养出来的闯劲,而且立定跳远成绩也不错。”就这样,任子威跟着王北铭学了8年短道速滑,直到被选拔进哈尔滨市队。
“威哥,你要是3年都进不了国家队,以后走大马路上,咱谁也不认识谁啊!”“王老师,您放心吧,保证不辱使命!”当年10月,任子威首次参加全国成年比赛,挺进决赛。第二年索契冬奥会后,在比赛中崭露头角的任子威被顺利选拔进国家队。
在外界看来,17岁就进了国家队,任子威的运动生涯顺风顺水,但背后的辛苦只有教练和家人才了解。“2011年3月份任子威在比赛中左腿骨折,2012年他的右腿又骨折了。对一般的滑冰运动员来说,运动生涯几乎要终止了,他的父母也不同意他继续训练。”那段时间,王北铭每天上午坚持去任子威家给他做康复训练,并一直劝说其父母,最终帮助任子威重返赛场。
张雨婷比任子威晚一年入队,也是王北铭看好的种子选手。“我要求她比要求别人更狠。在运动员里,张雨婷身高不占优势,这需要她付出加倍的努力。而且父母为了供她学习训练,一直很辛苦。”王北铭不止一次对张雨婷说,一定要好好滑,才能对得起她自己和父母的付出。
46年来,王北铭记不清培养了多少名短道速滑运动员。作为黑龙江的“明星教练”,王北铭因为“舍不得这些孩子”而拒绝了不少大学的执教邀请。在他看来,发掘和培养滑冰的好苗子,是更有意义的一件事。
但“伯乐”并没有那么好当。面对一群五六岁的小朋友,如何发现“千里马”,判断其是否适合进行专业的滑冰训练?
王北铭有自己的四条标准——最重要是兴趣,孩子首先要喜欢滑冰这项运动;其次是脑力,沟通过程中反应要快;再就是身体素质,多项指标中只要有一项突出,就有培养的潜力;最后是家庭教育,比如性格坚韧的孩子往往能耐得住枯燥寂寞,能经得起失败的打击。
从短道速滑选手杨扬夺得中国在冬奥会的首金,到如今冬奥会开到了“家门口”,王北铭见证了短道速滑在中国的由弱变强,也见证了越来越多青少年参与到冰雪运动中。
“要推动‘三亿人上冰雪’,我们应该在冰场的普及和冰上器材的升级上下功夫。目前大多数运动员用的都是进口器材,国产器材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提升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坚持‘精工细磨’的培养模式,注意培养好孩子们的基本功,打好基础才能出成绩。”对于冰雪运动的进一步普及,王北铭充满了信心。
冬奥会已经开赛,王北铭的工作也随着新赛季的来临而越来越忙碌。对他来说,中国冰雪运动的希望不仅在冬奥赛场上,也在他正训练的孩子们身上——“下个奥运冠军,说不定就在他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