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梦想,往往从“不切实际”开始——记西安热工院首席专家李红智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03 08:33

10月24日,李红智(左)在和同事探讨技术问题。 通讯员 徐萌晨摄

男儿有泪不轻弹。对于性格沉稳、内敛的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热工院)首席专家李红智来说,很少为了什么事落泪。但至今,李红智仍然清楚地记得,2021年12月8日,在西安热工院阎良试验基地,他曾泪流满面。和他一起落泪的,还有西安热工院研发中心清洁能源研究所的20多名“战友”。

当天,5兆瓦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试验机组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运。这是中国首座大型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试验机组,容量为目前世界最大,核心设备国产化率达100%。

为了那一时刻,李红智带领他的团队整整奋战了8年。

每当回想起那一刻,李红智都会感到热血沸腾:“一切的付出与苦累都值得了,也坚定了我继续前进的信心。”

干有挑战性的事情

2011年,李红智婉言谢绝了国外导师的挽留,来到西安热工院。“我是在西安长大的,对故乡有着难以割舍的眷恋。我觉得在这里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所长,实现自己的价值。”李红智说。

工作伊始,李红智并没有从事所学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研究,而是奔波于全国各地生产、科研一线,但他没有抱怨,反而觉得一切都是崭新的。通过实践,他熟悉了发电工艺的整个过程,为以后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2013年,西安热工院准备启动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研究项目,而李红智是当时院里唯一研究过该项技术的科研人员,这副担子便压在了他身上。

“我感到‘压力山大’,但更感到兴奋,因为总算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研究当时在国内还基本处于空白,我喜欢干有挑战性的事情。”李红智说。

起步之初,他单枪匹马。没有试验设备,他便与高校合作借用对方设备。没有人员,他便一步步“招兵买马”组建团队。查资料、分析数据、写程序……他每天忙个不停。通过他的不懈努力,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研究的路径逐渐清晰起来。

办法总比困难多

2015年,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项目正式由中国华能集团立项。为了支持这项工作,西安热工院从2015年开始引进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专业人才,以李红智为带头人组建了专业团队。到了2017年,这支队伍核心成员已有20多人,李红智担任了清洁能源技术研究所所长。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不确定性因素非常多,要求科研人员付出更多,不仅要开发软件,还要研制设备,基本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奔波在外。机组所需的印刷电路板换热器国内没有,李红智便千方百计协调省内外3家相关厂家,协作配合,用了2年多时间研制出了适配的产品;为了研制出超临界二氧化碳透平,他与合作厂家耗费了3年多时间;为了找到合适的压缩机研制厂家,他走访了几乎全国所有的压缩机厂家,反复评估半年多……

清洁能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张一帆说:“2015年,我到院里工作,加入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研究团队时,李红智告诉我,我们要做的是全产业链研发,要建设一个全世界领先的试验机组,对这个目标,不少业内人士觉得不切实际。”

“有时候觉得实在干不下去了,我就不停地告诉自己,只要努力,办法总比困难多。”李红智说。凭着锲而不舍的努力,他硬是把“不切实际”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2020年11月,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试验机组建成,进入调试阶段,李红智也进入了最为繁忙紧张的工作状态,经常日夜都守在现场。

“我和李红智分工,他值白班,我值夜班。但经常到了深夜,他还要到现场来看看。”张一帆说。

发电机组看似只有四五个核心设备,但每个设备都涉及许多具体部件,整个系统需要关注的点成百上千,稍不注意就可能引起非正常停机,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工作进程。李红智的宿舍就在试验台旁边,有时他睡着睡着似乎听到有异响,便立即起床急忙跑到现场,看到一切正常,才知道原来自己是在做梦。

致力站在行业最前沿

“工作中有问题了,李所长总是把责任全部揽在自己身上,他经常告诉我们要放下思想包袱,安心工作就行。其实,大家也知道他的心理压力非常大。”高级工程师张纯说。

7年时间里,李红智带领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研发制造团队,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先后攻克了系统、设计、制造、运行等环节上千个技术难题,设计制造了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印刷电路板换热器、透平、压缩机等四类关键装置,率先打通了机组全工艺流程,专利申请超过400项。试验机组的成功投运,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整套关键核心技术,历史性地站在了世界热力发电技术领域最前沿。

因为成绩突出,李红智荣获了国资委中央企业留学人员优秀创新人才、西安市高层次人才、陕西省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电力优秀青年工程师、中国能源优秀青年能源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西安热工院首席专家、研发中心主任助理,李红智非常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先后为团队培养了10多名优秀青年员工、1名博士后和4名研究生,其中3人已成长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负责人。

高级工程师杨玉说:“李所长经常鼓励我参与项目执行过程的各个环节,帮助我申报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让我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也增强了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试验机组正式投运,并没有成为李红智探索的终点。“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属于国际前沿研究,我们将继续进行下去,使它能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为我国电力行业实现‘双碳’目标作出贡献。”李红智说(记者 张斌峰)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