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WAP手机西岳清风网
探访北京灾后重建现场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24-04-20 08:48

随着今年汛期临近,京津冀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加快推进。近日,记者跟随水利部工作人员前往北京房山等地,了解水毁工程设施修复情况。

在“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北京市水务局按照水利部统一调度,启动位于永定河上的大宁、稻田、马厂3座水库,拦蓄洪水7500万立方米,使洪峰流量由卢沟桥站的4650立方米每秒降到北京崔指挥营出境时的1930立方米每秒,为下游防洪抗洪赢得时间空间。

“在蓄滞洪水及行洪过程中,洪水造成的落差使大宁调蓄水库库尾的防渗墙、库底等水工建筑物受到严重冲刷。”北京市南水北调大宁管理处副主任赵明雷告诉记者,位于库尾的小清河和小哑叭河橡胶坝、库尾部分护砌及原状库底、中堤二层防护平台、西堤护坡等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水冲击。

作为今年汛前必须完成的水毁修复工程之一,大宁调蓄水库水毁修复工程(大宁管理处)主要修复在“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受损的大宁水库库尾段,设计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工程内容包括建设库尾砼消力池1座,消力池下游设30米铅丝石笼海漫,修复库尾左、右岸受损的堤防及护坡。工程总投资4473万元,其中国债资金支持3131万元,占总投资的70%。

4月7日,随着最后一仓灌注砂浆浇筑完成,实体工程全部完工,比计划工期提前13天。目前工程现场主要进行后续养护及施工现场清理、验收等收尾工作,计划5月15日前完成全部法人验收相关工作,水库在今年汛前可具备行洪条件。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的漫水河水文站是大清河水系大石河上的国家基本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653平方公里。“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期间,漫水河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5300立方米每秒,超过两百年一遇,造成水文站测验断面、水文站房及测验设施设备受到不同程度损毁,恢复重建项目于2023年10月31日开工。

在水文站房的恢复重建现场,漫水河水文站站长赵皆兵告诉记者,重建工程在拆除原有房屋建筑基础上,根据本次洪水的洪痕高程,抬高场区高程,利用现状场区内部有限空间重铸地形,按照原建筑面积复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站房,满足水文站安全运行使用的需求,确保出现百年一遇洪水时,水文站基础设施不被淹没、冲毁,保证测站人员安全以及水文数据的连续性。

从水文站房往西走200米左右,记者一行来到水位观测房、缆道房的恢复重建现场。“目前已拆除现状水位观测房、缆道房,根据本次洪水缆道房及水位观测房的洪痕高程,抬高高程原址重建,设计高程满足大石河水位监测运行使用。”赵皆兵介绍。

本次“23·7”流域性特大洪水,造成北京23处水文站、104处各类水文监测设施出现不同程度损坏。“截至目前,水文监测设施设备水毁修复工程进展已过半,施工主要完成了部分断面修复,设备均已到货,下一步可进行安装。其中,漫水河水文站测验断面修复完成,4月底项目主体工程将全部完工。市级水文监测站点恢复重建工程目前已完成近50%。5月底将完成全部水毁修复重建施工,各站点恢复正常运行。”北京市水文总站综合计划科科长康贺说。

据了解,北京市水务局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原则,编制了灾后恢复重建水务专项规划,确定了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治理山洪沟道、构建“三道防线”和数字孪生流域、治理城市内涝和建设海绵城市、恢复建设城乡供排水系统、构建流域相济多线联通的“首都水网体系”和健全完善灾害防御法规、政策、制度体系7项任务。同时,成立灾后恢复重建水务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协调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受关注的门头沟区、房山区农村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水毁修复已基本完成,恢复到灾前水平,居民生活供排水得到保障。永定河和水文监测设施水毁修复各项目进展也均已过半,6月前将全部完工,确保今年汛期正常发挥防汛减灾和水文监测作用。”北京市水务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