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妈,又在包饺子呢,房屋住着还舒适吧?”趁着工作闲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团结村第一书记、国税伊犁州税务局第三稽查局局长达·吉干前来看望该村74岁的李秀珍老人。
李秀珍的家位于团结村西侧,三间安居房崭新如初,院子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房屋明亮而温馨。而就在去年,这里还是一座屋顶裂缝漏水、电路闪着火花的“危房”。去年春天,团结村实施道路改造工程,由于李秀珍家距离道路较近、地基较浅,随着大型机械施工震动,房屋外立面开裂严重,而施工方一直逃避责任,她第一时间找到了村里的“主心骨”——达·吉干。达·吉干经过多次调解,终于解决了纠纷。
达·吉干本是一名税务干部,扎根团结村担任第一书记已近9年了。作为从这片大山中走出的干部,达·吉干早已与这里的父老乡亲建立了深厚情谊。在他心里,不辜负群众的信任,为大家探索致富之路,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就是他来团结村的初心使命。在他的带领下,昔日的区级贫困村蝶变为今日的致富明星村,村集体年收入从4万元增长到260万元,人均收入增长近100%。2022年8月30日,达·吉干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
达·吉干与团结村的缘分,要追溯到30多年前,他从税生涯的起点——吉仁台税务所,该税务所坐落于尼勒克县东部山区,与团结村隔山相望。1991年,22岁的达·吉干来到这里工作,一干就是10年。
在税务所的这些年,他翻山爬坡、走村串户,骑着一辆旧自行车挨家挨户了解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税收政策宣传。毕业于新疆蒙古师范学校的达·吉干通晓汉、蒙、维、哈等多种语言,乐于助人和热情随和的性格让他很快与各族群众成为了朋友。每次进山,达·吉干都会把自己的背包塞得满满当当,有带给阿里帕大妈的降压药,有买给沙拉提大叔的拐杖,有给小巴依卡的图画本……虽然负重走山路很辛苦,但在他看来,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乡亲,就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满足。
2015年,当“访民情聚民心惠民生”活动的号角在天山南北吹响,心潮澎湃的达·吉干第一时间报了名,他渴望能为家乡带来改变,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所见皆是乡亲,所闻皆是乡音。整整两个月,达·吉干走遍了团结村的每一个角落,在山头沟壑探寻产业致富路,在田间地头访寻百姓所需所求,因为他深知群众要脱贫,增收是硬道理,只有村集体经济发展上来,人民群众的收入提高,驻村扶贫的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正当达·吉干踌躇满志,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时,汉族老人罗吉江的频繁上访成了他急需解决的难题。达·吉干煞费苦心地把老人劝回村委会,他了解到,老人的15亩耕地被同村人侵占,多年索要、上访无果,所以这次才会去县里讨说法!而村里类似的土地纠纷问题还有十余起,关系到上百户人家的生计。
达·吉干知道,这事是对他的考验,如果处理不了,他就很难获得群众的信任。他第一时间走访村里的“四老人员”,并召开村委会和村民大会了解事情的经过,得知早年间村里按人口对5158亩耕地进行了划分,由于罗吉江、李先贵等36户村民无力耕种,他们的耕地逐渐被其他村民占为己有,加之以前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导致矛盾激化。
搞清楚前因后果后,达·吉干明白,要解决好这起矛盾得从制度和政策入手。于是他积极争取县乡两级党委、政府支持,并组织党员干部整顿党务、村务,开展“三资”清理工作,仅用1个月时间,地界不清、使用不明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经村民大会集体决定,2000多亩被侵占耕地被退回,全村耕地转为村民股份经营模式,由村“两委”、合作社共同管理,按照700元/亩的价格对外承包,每年实现村民人均增收近2100元。
“沉积了几十年的老大难问题,吉书记给解决了,村里有他‘当家’,我们大伙放心!”老村长的话代表了村民们的心声,也让达·吉干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处理完矛盾,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外出考察学习,并通过请技术专家到现场指导、挨家挨户宣传动员、党员带头示范种植等方式,广泛推广适合旱田种植的芸薹、红花等经济作物,大大提高了土地效益,调动了全村80%的劳动力。同时,他带领群众建立畜牧合作社、发展庭院经济、设置光伏项目和护林员公益性岗位,团结村的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2017年底,达·吉干的任期即将结束。听说吉书记要走,团结村的乡亲们坐不住了,以海正奇为首的村民代表,带着一份密密麻麻写满签名、摁满226个鲜红指印的申请书来到尼勒克县“访惠聚”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请求让达·吉干继续留任。
这沉甸甸的226枚指印,代表着团结村1000多颗火热的民心,像一朵朵盛开在唐布拉草原的山花,像一枚枚鲜红的党员徽章,深情地召唤着他。就这样,达·吉干留了下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留下来的达·吉干干劲更足。他在摸排中发现,村里靠自购农机外出务工致富的村民不在少数,如果把大家的力量聚合起来成立合作社,肯定大有可为。于是,从一户到另一户,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他跑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通过真诚沟通,响应的村民越来越多。
村民有意向,达·吉干就有动力。几个月间,他一边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一边联系农机厂家、金融机构,为村民争取金融扶持贴息贷款、购机补贴。随着农机合作社成立,100多台农机陆续开进团结村,村里的青年也坐不住了,纷纷申请加入,他们的足迹遍布喀什、伊犁河谷、昌吉、博乐、塔城、阿克苏、阿勒泰等地,仅用2年就实现了年营收额翻两番。
“吉书记说了,现在我们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新疆农机服务第一村!”说起前行路,担任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的李增东信心满满。
为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达·吉干在产业规划、品牌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绿色发展等方面持续用力:建成1000平方米农机公共服务中心、新建10座1000平方米牲畜养殖棚圈及配套设施……2021年底,团结村被确定为全疆“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乡村振兴规划项目全面铺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9年的寒来暑往,达·吉干走在团结村的田间地头,也走进了群众的心里,团结村每个村民都能说出他的好:洪水中第一个冲进危房背出七旬老人的是他、为贫困户担保扶贫贴息贷款、联系物资盖抗震房的是他,为残疾村民买轮椅、找医生的是他,为贫困大学生捐款捐物的还是他……达·吉干拼尽全力照亮的不只是一个人的生活之路,更是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