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高原,见证着沧桑巨变
皑皑白雪,燃烧着信仰之火
他们问我,为什么来
我说,想看看冰山上的雪莲
他们问我,为什么留
因为我相信
这里也能绽放出美丽的石榴花
……
这是一位年轻的陕西援藏医生在阿里写的诗。他叫高正超,是陕西省人民医院的骨科医生,30岁出头。见到他的那天,他正在做一台手术,我们等他吃饭,等了一个多小时他才来。他拿起桌子上的一瓶饮料,一仰脖子,咕嘟咕嘟一口气喝完。他说:“不好意思,下午做了两台手术,现在又饥又渴又累。”
石榴花盛开的时节,我在阿里见到了高正超和他的队友们。
“在这里,我忽然觉得,
自己也是伟大的!”
苍凉险峻的群山,露着灰褐色的石头,远处没有树木,没有草,只有蓝天白云下茫茫的戈壁滩和光秃秃的山峦。虽然来之前做了功课,但我还是被周围的景色震撼了。
何小静是陕西省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长,援藏期间担任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护理部业务主任。初次见面,简单寒暄后,她拿出一小罐氧气让我吸,说千万不可大意,在这个地方,干啥事都不能着急,特别是不能快走。我心想,不至于吧。
办好住宿下楼,刚走几步,就感觉气短胸闷、恶心头晕,赶紧到椅子上坐下,好长时间才缓过劲。我想起何护士长的话,走路必须慢,距离超过500米就打车。
睡在房间里,不时被憋醒,头痛。虽有氧气可吸,但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嘴唇变成了紫色,用热水壶烧水,显示温度为82℃时,水已经沸腾。
47岁的何小静是陕西援藏医疗队中年龄较大的队员。她性格爽朗,爱说爱笑,浑身充满了活力,2023年8月份来援藏。
她说,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离开亲人的陪伴,对自己而言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锻炼。刚来那会儿,除了身体上的不适应,还要面对精神上的紧张、心理上的孤独感。
办公室没有吸氧设备,何小静每天要背着便携式制氧机,办公、讲课、开会、下病房护理查房等都不能卸下来;颈椎病反复发作,后颈、肩部僵硬疼痛;每月生理期高原反应症状加重,不得不口服多种药物……
初到的第一个月,疼痛伴随着胸闷和失眠,何小静痛苦不堪。她安慰自己:吃药睡觉,明天会好的!于是,每天服高原安2粒、丹参滴丸10粒、布洛芬1片,外加唑吡坦片1片,再戴上供氧设备睡觉,第二天照样。援藏一年多来,她一直靠药物入睡,整整吃了20多盒安眠药。
聊起一年多来的工作和生活,何小静告诉我:“在这里,我忽然觉得,自己也是伟大的!我战胜了环境和身体的挑战,把先进的护理理念和技术带到了祖国边陲。”
一年多来,阿里苍劲的燕尾山、清澈的狮泉河、睁开眼就能看到的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常常让何小静陶醉,觉得心胸无比开阔。含氧量不足的稀薄空气,让她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可贵。尤其是这里的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激,让她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光荣。
有一次去普兰县作医疗保障,听说一位游客缺氧发生高原反应,何小静扛着氧气罐去接患者下山。下山途中,患者不慎跌倒,连带她一起从山坡滚落。这个过程中,她始终护着患者头部,没有松手。患者没有大碍,而她的手臂、身体却严重擦伤,同行的人说她简直是“拼命三郎”。
在同我说话的时候,何小静不停地调整着鼻子上氧气管的位置。她告诉我,鼻子早就被氧气管压烂了,很疼,不得不用口罩把氧气管固定在不同的位置。
她说:“回去以后,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改造氧气管的结构。我们平常给病人使用氧气管,没有体会到他们的不适,而长期使用氧气管的失能病人,根本无法表达。这次,我是真切体会到了。一定要找一个设计师,把氧气管的出口好好设计一下,让病人长期用着不难受。”
“如果国家需要,
我还会义无反顾地来!”
和王瑞电话联系的时候,我听到了干脆利落的回答。见面后,她的干练和活力,深深地感染着我。
王瑞是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的产科大夫。聊起援藏工作,她的眼神里饱含激情:“这是我工作以来,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她缓了一下,聊起了一个特殊的产妇。一天深夜,急促的电话铃声把她从梦中惊醒。电话那边说,从改则县转诊过来一个危重患者,让她立刻赶到抢救室。
这是一个20多岁的女子,面色苍白,已经是休克状态。家属说,女子7天前在牧区刚生完小孩,出血比较多,一直在发高烧。
检查后,王瑞发现病人产后胎盘还滞留在宫腔里,伴有重度贫血和严重感染。这是产科罕见而又极度危重的病例,手术风险很大。
能不能让病人转院?从阿里到拉萨,救护车需要开20多个小时,许多危重病人根本坚持不了这么长时间,可以说,转院基本没有希望。
“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哪怕有一丝希望也要作十分努力!”王瑞果断作了决定。
王瑞和同事制订了详尽的治疗方案和各种预案,经过精心手术和治疗,终于把这个年轻的生命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援藏期间,王瑞建立了“阿里地区危重症孕产妇转诊急救群”,把阿里地区各个县医院的妇产科大夫组织在一起,线上沟通联络,为救治危重孕产妇开辟了绿色转诊通道。
一位住在300公里外牧区的高龄孕妇,怀孕已经34周,因为妊娠期高血压,发生抽搐,意识丧失。在当地医院把病人转运阿里的途中,王瑞一边通过电话指导救治,一边组织阿里地区人民医院产科开辟快速就医通道。患者到达医院后,她和同事立即投入救治,为病人转危为安、顺利生产赢得宝贵时间。
王瑞说,2024年是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实施30周年,她能在阿里执行任务,是何等幸运。
当问到开展援藏工作是否感到苦时,她笑着说:“说不苦是假的,但是,如果国家需要,我还会义无反顾地来!”
“我们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
感到很自豪!”
2023年11月的一天,一位年近60岁的男性患者被送到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时,已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
援藏医疗队的李兆伦和徐高峰立即联手进行抢救。CT发现患者右侧肾脏肾盂内和膀胱内有大量积血,但是具体出血部位一时不能确定,病情危急。
经过仔细检查和研判,李兆伦和徐高峰查明了病因,确定了治疗方案。
最终,他们凭借精湛的技术,只用了3枚弹簧圈,就成功把动脉瘤栓塞切除,止血成功。患者血压逐渐稳定,几天后顺利出院。
李兆伦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徐高峰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二人均是教授。
已经51岁的徐高峰是援藏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队员。他感慨地说:“这是一例多学科救治复杂疑难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成功案例。这种疾病,在陕西治疗起来也非常棘手,一般情况下会采用肾脏切除。这次,能够把经典医疗案例留在阿里,我们非常高兴,可以说,这表明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作为援藏医生,我们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感到很自豪!”李兆伦说。
次仁巴珍是阿里地区人民医院主管医疗护理的副院长。说起从2015年开始的陕西组团式援藏医疗工作,她竖起大拇指:“陕西援藏医疗队带给阿里地区人民的,除了先进的技术、方法,还有先进的医疗理念。真心感谢他们,感谢党,感谢国家!”
次仁巴珍有一个小本子,记录着援藏工作的成绩。2015年到2023年,陕西援藏医疗队带到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新技术、新项目达172项,已常态化开展111项,在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急诊科、重症科等17个科室应用。
次仁巴珍说,这些变化是阿里地区人民的最大福音。她能说出很多援藏医护人员的名字和事迹,眼睛里满是敬佩和感激。
回到西安的日子里,我一直在想,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们,在祖国边陲默默地奉献着热血和青春?
漫步街头,看到路边盛开的石榴花,不由得想起高正超宿舍的窗台上,也有一棵盆栽的石榴树。他说,这是前几批援藏医疗队传下来的,每年都会开花。
石榴花是西安的市花,火红的花朵,开得热情,开得大方。红艳艳的花朵绽放之后,那甘甜可口的果实已悄然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