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WAP手机西岳清风网
学讲话·品典故 | 从历史启迪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4-17 05:56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文章多次巧妙引经据典,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透彻的分析阐述。一起来学习总书记引用的这些典故,从历史启迪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风景这边独好

   

   【原文】

  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风景这边独好”。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原典】

  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释义】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出自毛泽东的《清平乐·会昌》,大意为:东方就将初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我遍踏青山仍是风华正茂,唯独这里的风景最好。这首诗是毛泽东于1934年所作。此时,我们党面对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困境,但这首诗却呈现出了坚定的革命精神和对挽救危局、领导革命走向胜利的强烈自信。

  中国共产党正是靠着这样坚定的政治定力和自信,团结带领人民,大胆探索,披荆斩棘,找到了一条能够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决定什么样的前途和命运。正是因为坚持不懈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才能看到今天的“风景这边独好”,书写出精彩的“中国故事”,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这正是“中国道路”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邯郸学步,失其故行

  

   【原文】

  《庄子·秋水》中写道:“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我们千万不能“邯郸学步,失其故行”。我们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原典】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战国·庄子《庄子·秋水》

   【释义】

  “邯郸学步”是《庄子》里的一个寓言故事,讲了一个燕国人不辞辛苦来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学当地人走路,可这个人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法也给忘了,最后只好爬回了燕国。邯郸学步,以及东施效颦、拾人牙慧等一系列成语都说明,自己的路终究需要自己走,跟在别人后面爬行,一定不会有出路。

  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制度推翻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2014年,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回顾了这段历史。在那个内忧外患、积贫积弱、风雨如晦的年代,在各种“主义”都用尽却灾难益重、危机更深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践、探索,不断经历成功和失败,从成功中总结、自挫折中反省,终于找到社会主义这条正确的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只有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才能真正明白道路的意义;只有通过发展的现实,才能真正看到道路的力量;只有坚持正确的道路,才能充满改造现实、开拓未来的勇气和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找到这样一条正确道路历经了千辛万苦,未来,我们也必将沿着这条“我们自己的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书写新时代的奋斗史诗。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原文】

  我们始终认为,各国的发展道路应由各国人民选择。所谓的“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原典】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释义】

  《竹石》是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人表面上写竹站定青山之上,扎根岩石之中,不管风吹雨打,总是坚劲挺直,实则借竹喻人:一个人无论遇到怎么样的风雨和打磨,也应当不低头,始终保持坚劲挺直,这正是这首《竹石》诗背后的真精神。

  一个国家要达到发展的目标、一个民族要实现自己的梦想,需要有方向、有定力、有自信。从改革开放开始,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唱衰中国的舆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风景这边独好”。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正是告诫全党,无论冲刺还是起跑,都始终不能忘记举旗定向;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保持不走老路邪路的定力耐力,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原文】

  我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原典】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清·龚自珍《定庵续集》

  【释义】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在《定庵续集》中,曾这样强调历史的重要性:“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就是说,了解历史,就了解了世间大道;而要一个国家灭亡,首要方法是让它的历史消亡,没有历史的国家,也就不复存在了。

  中华民族历来就高度重视历史,强调尊重历史、赓续传统。首先是因为,历史在中国社会中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写史、论史、读史,通过总结大量兴亡规律和众多得失经验之后,人们发现,不同的时代时常演绎着相同的道理,常变的天空总是上演着不变的人情故事。这样一来,历史的警醒就显得格外意味深长:看史,不是在看别人的旧时旧景,而是在看自己的今夕明夕;学史,不是在学“前事不忘”的老掉牙故事,而是在学“后事之师”的规律性智慧。历史,不是陈腐的昨日之舟,而是当明日浪头来袭时,我们能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驾驭好自己那一艘驶向未来的命运之船——我们不知道未来该怎样前进,那就看过去是怎样走来;一路走来的历史经验,可以指导将来的未知征程。

  中国人重史,还因为历史对中华民族具有传承的意义。是历史,蕴育出了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精魂所在;是历史,谱写出了一个社会集体认同的价值观念;是历史,息息相关着属于一个国家全体背负的骄傲与沉重;是历史,滚滚奔腾着属于民族中每一个人的血脉传承与文化基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不念过去,必然会茫然于现在,迷失于未来;背叛昨天,必然会失守了今天,丢弃了明天。忘记了历史中的血泪荣耀,就会背叛肩上的责任使命;忘记了历史中的经验智慧,就会背叛自有的文明意识;忘记了历史中的传统价值,就会背叛民族的精神家园。而这,才是最为可怕的流离失所。

  历史当然不会全然重复旧路,但是未来必然承接历史的轨道而继续出发。中国道路源自以史为鉴的道路进步,中国模式来自立足本土的模式发展,中国文化袭自古为今用的文化传承,中国精神承自源远流长的精神志气,这便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 打印 || 关闭 ]
  • 欢迎投稿   版权所有:中共渭南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渭南市监察委员会   渭南市纪委监委宣传部运行维护
    投稿邮箱:xyqf.gov.cn@163.com   陕ICP备09005814-1号   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426号

  •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