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药购销不正之风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直接导致群众反映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本文试从医药购销不正之风的表现入手,对医药购销不正之风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加以浅析和探讨。
一、医药购销不正之风现象浅析
1、医药购销回扣在医院和药店无孔不入,出现“以药养医”等不合理现象。追逐高额回扣使一些医院、药店的医生和药剂人员等不顾医德规范,开大处方、用贵重药和重复联合用药,甚至不顾病情,首选价格昂贵的药品开方和统方,以利获取高额回扣和较大的批零差价。见诸报端的东北某大医院,耗资近千万建大楼,被称为“回扣楼”,严重影响了医院和“白衣天使”在人民心目中的圣洁形象。另据《新疆都市报》曾刊登了一位医药代表的自述,同时公布了他提供的一个账本的内容。账本上记录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一些医生收受“回扣”的详细数额,还有医生的姓名、所谓的书费、每笔“回扣”的金额以及给医生报销的手机费等。账面显示,仅书费就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有些医生一次性最高的“回扣”拿到了6000多元;这家医院急诊外科一名医生一个季度共收“回扣”1.77万元。另外,近年来还有一些变相回扣,就是医药经销商以各种名义邀请一些大夫或者负责医药购销关键环节的人员外出旅游,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班等。总之,现今的回扣形式越来越多,也更隐蔽。
2、开单提成在各级医院是公开的秘密。尽管各医院都有规定,严禁开单提成,但各医技科室为了增加收入,还是以提成方式鼓励临床大夫开检查单,而医院因给科室下达有经济目标任务,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医院甚至一些常规检查单也有提成,对于CT、核磁共振等大型仪器检查的提成自不会少,个别大夫一天的开单提成就达数百元。
3、不合理用药导致社会危害。经济利益驱使一些医院和药店,违反常规和配伍禁忌滥用药。滥用抗菌素现象多见于产生耐药性、过敏性、毒性反应、菌群失调、增加感染和易感染性等;个别医生见利忘义不合理使用麻醉药、精神药和有毒药品,危害患者健康,危害社会。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滥用抗生素的国家之一,滥用抗生素已造成种族危害,药品的研制永远赶不上病菌的变异和进化。
二、医药购销不正之风的原因浅析
1、药价虚高是医药购销不正之风的根源。药品的最初定价,均由厂家决定,缺乏合理的监督机制。过多的药品生产企业用非正常的手段打入医药行业,有些药品刚出厂,就有人在利益驱动下定价过高,有的是成本的十几倍。然后再利用虚高的部分进行广告、营销、给医生“回扣”,这是药价虚高的真正原因,也是其源头。
2、医药流通过程是不正之风滋生和蔓延的土壤。药品价格过高,不合理的虚高定价和大折扣、高“回扣”,大大加重了国家和患者个人的负担,也容易诱发腐败行为。药品流通过程中,卫生服务的窗口是最容易暴露问题的,因为开处方的权力在医生手里。各级医院都明令禁止药品回扣,但总是屡禁不止,主要是部分医务人员在利益驱动下,经不起诱惑。除上述部分药品出厂虚高定价外,大多数药品是在流通过程中层层加价。《健康报》曾报道,据一位医药代表透露,药品从厂家经过重重关卡到达患者手里,药厂、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院和医生层层加价,以他推销的药品“贞芪扶正胶囊”为例,每盒出厂价是7.22元,医院的进货价为32元左右,卖到病人手里为41.5元。每销售一盒,医生获得4元的回扣,医药代表获得1.5元提成。医药公司把医药代表“进攻”医院的费用都加到医院的进货价格上,这样算来,每一盒药医药公司能赚19元左右。由此可见,整个销售过程中,药厂没有得到高额利润,医院、医药代表和医生都有钱赚,但最多的“油水”在经销商那里。卖出一盒售价为41.5元的“贞芪扶正胶囊”,经销商竟能赚19元左右,利润高达40%,简直是暴利。最后,所有的负担都转嫁到患者头上。
3、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体制有漏洞。近年来,为了抑制虚高的药价,国家推行了药品集中招标政策,但是,绝大部分药品招标的价格不尽合理,招标注重了一种形式,并不一定招到了最低价,有时招标价竟高于不招标时的药品进价。这主要是因为:一是招标主体有问题。目前具有药品招标采购代理资格的中介机构,大多是由当地政府采购中心或设在卫生部门下面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办公室演变而来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垄断了当地药品招投标市场,没有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二是管理不透明。目前实行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各地都成立了专门机构,上有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领导小组和指导委员会,下有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办公室,但领导挂帅的多,真正具体做这项工作只有三四个人。虽然现行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管理办法规定了一套严格的工作程序,但在编制药品目录、确定中标企业以及选择中标药品等关键环节上,基本上只少数人参加,且不对外公开,透明度不够,漏洞很大。三是监督机构形同虚设。虽然各地成立了专门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监督委员会,但由于药品的特殊性,这个由各部门人员组成的机构中真正懂药品知识的少;而专家委员会在审核药品时,常常要面对上千种药品,短时间内也无法一一认真核准,再加上专家们大多也不愿得罪人,监督乏力。
三、纠正医药购销不正之风的对策
1、探索新的医药购销经营运行机制。“一两条鱼有病,是鱼的问题;一池子鱼有病,那可能就是池子有问题。”说到底,医药购销不正之风产生的根源是体制的问题。要纠正医药购销不正之风,必须探索新的经营运行机制。最近,关于医疗体制改革是否走市场化道路的话题再次引起了公众的关注。有报道称:在近日举行的医院与医药企业峰会上,卫生部首次站出来否认“市场化路子”。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医疗资源稀缺的国家,现在匆忙实行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市场化,只会导致原有的矛盾激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笔者以为,要解决这些矛盾,只从医、患两方面入手依然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家必须介入其中,财政的钱应当多投入一点到公共医疗卫生事业上,以找到一个新医、患、保三方的平衡点。医疗机构应该首先强调公益性,而非营利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理应让市场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但绝不能理解为公共财政的退出。
2、提高医药人员素质和法制观念,抵制不正之风。提高医药人员素质,加强合理用药知识培训,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放在首位,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方案,特别是要加强抗生素管理。卫生行政部门不定期组成医疗、保险机构参加的合理用药检查组监督检查处方。
3、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以来,全国各地针对这一工作暴露的一些问题,都相应出台了一些补救措施,加以规范。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应标本兼治,从源头抓起,除了从措施上规范,更应从制度上完善。在运行机制上,当务之急是要解决群众利益主体缺位问题。由于目前负责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单位和部门与群众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可考虑引入医疗保险机构深度介入,代表群众聘请专家,对这一活动进行监督。而在体制上则主要是解决“以药养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