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WAP手机西岳清风网
浅谈如何查办经济类案件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3-20 09:09
近年来,在我区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中,经济类案件占较大比例,尤其是在大案要案中更是处于主要地位。作为一名纪检监察战线上的办案人员,掌握如何查办经济类案件的方法已成为必备的技能。结合自己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一、查清账务,掌握第一手资料是突破案件的基础当前经济领域违法违纪案件往往线索单一,隐蔽性大,且举报多是匿名,反映的问题是听别人议论的,或反映人自己猜测的、估计的,线索不具体,难以入手调查,给案件突破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使案件陷入僵局。而通过细致的审账工作,核实审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新辟线索,则能使案件查办工作很快摆脱困境,迅速突破。查办案件工作中的审账,也称查账。侧重于审查账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主要采用查阅、核对的方法,从财务报表、账入手,先核报表和账,后查看凭证,这样既节省时间和人力,又利于发现一些重大问题。首先要做到耐心细致、洞察秋毫,不能粗心大意、疏忽蛛丝马迹。要详细审查原始凭证、原始票据,看名称是否正确,时间是否过期,数量、金额是否齐全,复写、印章是否清晰、完备,报销手续是否齐全,有无进行伪造、涂改的痕迹。对于一些进货、购料、采购发票,还要查看材料账、库存账、保管账,做进一步查实。从办案实践来看,利用伪造、涂改凭证及虚假发票进行虚报冒领、贪污、骗取资金的案件比较常见。其次要注重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审核。在审核现金账时,要根据具体案情及时清查库存,看账、库是否相符,有无“白条”抵库,挪用资金和设立“小金库”问题。在审查银行存款时,要将银行日记账、银行对账单、银行单据和原始票据逐笔逐一核对。看有无转移资金、重复报销及公款私存、侵吞利息行为。如我们在调查某单位帐务时,发现一笔利用“其它科目”将50万元资金从银行转出,通过对这笔资金的调查,查出了该单位的账外银行存款。第三,要在审账前进行观察、了解,掌握基本情况,做到有的放矢。要掌握被查单位的人员分工、财务管理、资金运行、制度建设情况,掌握都有什么收入和特殊支出。对已掌握的某些收入,如房屋租赁、处理资产、接受捐赠等要查看是否如实入账。对已掌握的某些特别支出,如外出考察旅游、职工福利补助等要查清是否在账上如实列支,支出中是否有利用假工种、假项目、假票据骗取资金的情况,是否有滥发补助、奖金、违规购车、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问题。如我们在调查某单位时,发现账上有笔两万余元的“修建微机房”开支,账务显示该工程票据、施工协议、预(决)算书等资料齐全,而我们在该单位却没有发现新盖的微机房,询问其他职工也不知道。根据这一情况迅速查实了该单位利用虚假工程套取资金,进行行贿的违纪事实。第四,注意分析账务中的异常情况。在查账中,既要微观的注意发现会计资料在时间、数字、地点、往来单位、业务内容及科目对应等方面的异常情况,又要宏观的注意会计资料的异常变化,如某一时期支出费用、成本异常增大(或减小),收入、利润异常减少(或增大)。并查清发生异常情况的原因,综合分析,搞清是客观因素造成的,还是为了政治上的目的、经济上的利益弄虚作假、欺骗组织、偷逃税款,或设立“小金库”,滥发奖金、补助、私分、贪污。如我们在查处某学校勤俭办账时,发现该办印刷业务成本很大,几乎没有利润,针对这一异常情况,我们经过综合分析,认为可能有部分收入没有入账,后通过详细调查,查实了其将部分收入记入“小金库”的违纪事实。第五,要注意对国债资金、专项资金及收、支两条线政策的检查。国债资金是国家作为长期投资用于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等建设的资金,专项资金有着特定用途,包括扶贫、移民、救济、救灾、生态、水利、退耕还林等。对国债资金和专项资金要保证运行畅通,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更不得挪用、贪污。但在实际中,往往许多人有“只要资金争取到手,怎样花由自己决定,都是用于公事,只要不装进自己口袋”的错误认识,随意将资金用于更换小汽车、大吃大喝、请客送礼、滥发津贴或修建办公楼、家属楼、宾馆、酒楼等。对收、支两条线政策的检查,侧重于擅自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处罚项目,擅自变更处罚标准、范围及将财政资金截留、挪用、坐收坐支。二、采取得力措施,快速出击,是突破案件的关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交通、通信工具的普及,对涉案人员也带来了方便,往往是调查人员刚转身走,他们相互间就通风报信,串通一气,商量对策,共订同盟,客观上给办案工作设置了重重阻力。因此办案人员在调查时,一是要注意保密;二是要快速出击;三是要兵分几路,迂回包抄。在案件初核期间,采用秘密调查和欲擒故纵的方法接触知情人,隐蔽调查指向,分散调查对象的注意力,避实就虚,麻痹对方。一旦获得重要线索,取得有力证据要尽快立案,采取果断措施,适时使用“两规”“两指”措施,防止其隐藏、毁坏证据、串供以及逃匿。要集中人力、物力,以雷霆之势,兵分几路进行包抄,不给违纪者机会,在其没有防备下展开交锋,使其在第一时间向组织坦白。切忌贻误战机,使违纪者有机可乘,导致案件难以查清,责任无法落实。如我们在查处某乡原副乡长涉嫌挪用公款15.3万元及某镇原党委书记涉嫌贪污3.75万元中,在取得重要证据后,立即对违纪者实行“两规”措施,并抽调十余名同志,兵分三路,同时开展谈话、核账等调查工作,使案情迅速水落石出。三、注重运用谈话技巧,突破违纪者的心理防线进行询问、谈话是常用的调查方法,也是核查事实、获取证据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序上反映了办案人员的基本功和综合素质。同受害人谈话,要详细了解事情发展经过,发现案件线索;同证人谈话,要多做思想工作,提高其与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的勇气和觉悟,积极配合调查,如实作证;同违法违纪者谈话,更重要的是斗智斗勇、针锋相对,最终战胜违法违纪者。特别是在与违纪者的谈话中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要注意语言的使用,要充分尊重犯错误同志人格,平等看待他们,不能讽刺、挖苦,更不能谩骂侮辱。既给以严辞,体现纪检干部严肃执纪、刚正不阿和刨根问底的精神,又要宽严相济、晓之以理,使其认识自己的错误,感到办案人员可信可敬。其次,问话要言简意赅,问到“点子”上,问到关键环节处。问话既要条理清晰,富有逻辑,又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要客观、公平、实事求是,认真听取每位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解,切忌先入为主,带着“条条”、“框框”办案,形成诱供、串供,造成冤、假、错案。第三,要掌握违纪者心理,讲究方法策略。查办案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同违法违纪者斗智斗勇,突破其心理防线的过程,办案人员要随时掌握违纪者心理变化、思想动态,从而对症下药,不断变化方法策略,适时进行政策教育。从实践看,大多数违纪人员在调查期间都要经过“说”与“不说”复杂的思想斗争和“承认”与“否认”激烈痛苦的心理活动。交待错误也从“守口如瓶”“负隅顽抗”到“投石问路”“避重就轻”,再到“交待错误”又“矢口否认”,最终“彻底坦白”、“如卸重负”,从痛苦煎熬中解脱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因时而变,不断改变策略。对存有畏惧心理、畏难情绪,不愿供出同案人者,要多宣传党的政策,指明义务,鼓励勇气,打消其思想顾虑;对存有侥幸心理、拖延时间者,既要显示纪检监察机关的办案“威”力,又要以“例”喻之,使其尽快打消侥幸心理;对一味表白、自诩清廉、居功自傲者,要“冷”处理,采取严肃冷静、以逸待劳的策略,在尽其表现后,只需斩钉截铁地指出其有问题即可,从而打消嚣张气焰和空虚心理;对“投石问路”“避重就轻”者要注意保密已掌握的线索、证据,多讲政策,做思想工作,让其彻底全盘托出,切忌让违纪者摸清底,坚定抗拒心理;对“顽固不化”“破罐破摔”者,要放在最后啃,采取“围而歼之”,加大外围调查力度,收集充分证据,选择好突破口,使用一、两个有力证据,打垮其盲目自信的心理防线。另外,办案人员还要掌握违纪者的性格、品质,尊重违纪者人格,关心他们生活、健康,与其谈心交朋友,使其感受到办案人员的关心、爱护,内心受到“感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尽快交待错误事实。总之,在查办经济类案件中,查清账务掌握第一手资料是基础,适时采取得力的办案措施是关键,巧妙进行谈话,突破违纪者的心理防线是核心,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只有将其灵活运用,熟练掌握,才能有效地打击腐败分子。与此同时,按照“三个更加注重”的总体要求,查办经济类案件也要立足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的产生,认真剖析腐败产生的根源,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把查办案件工作与警示教育相结合,查处一案,警示一片;与建章立制结合起来,从制度上堵塞漏洞;与体制机制改革结合起来,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从而取得更为显著的办案综合效果。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