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WAP手机西岳清风网
华阴为建设陕西东大门提供有力保障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3-23 08:13
去年以来,华阴市紧紧围绕“服务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坚持以打造陕西东部一流投资“洼地”为目标,通过狠抓宣传教育、强化监督检查、主动入企服务三项举措,为项目建设、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环境,推动了投资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为建设陕西东大门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抓制度,强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坚持从抓制度、抓组织机构入手,修订下发了2011年优化投资环境目标责任书。检查督促各镇(办)、部门成立组织机构,建章立制,层层分解责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将优化投资环境工作落到了实处。专门下发文件明确了华阴市2011年投资环境监测点41个。重申了投资环境工作“一票否决”制。通过市电视台、政府信息网、四知网等宣传平台,开设投资环境专栏,大力宣传我市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在优化投资环境方面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例。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多种措施向行政审批、执法部门、窗口单位工作人员宣传投资环境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投资环境、处处代表华阴形象”的意识观念,重商、安商、亲商、富商的社会风气蔚然成风。
二、强化监督检查,狠抓制度落实,严查快办破坏投资与发展环境的各类投诉
1、把好审批关,严格执行入企检查行为双向监督制度。认真执行《全市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示范点”(监测点)扎口管理实施办法》,严格涉企检查、收费、罚款签批、备案制。各行政执法单位可检查可不检查的,一律不准检查,能合并检查的合并检查;可收可不收的费用及罚款,一律不予收取或者缓收。严格执行渭南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入企执行公务实行登记的规定,切实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公务活动的监督。截至目前,共签批各类执法检查19起,拒批6起,备案4起,“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全部杜绝。
2、坚持明察暗访,主动为企业和投资者排忧解难。把定期、不定期深入到企业、项目和客商中明查暗访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坚持到一线去、到群众中去,主动与投资者、项目单位负责人交朋友,找问题、求意见、促工作。对于发现和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及时予以解决,不能或一时难于解决的,积极与有关部门和领导沟通,向当事方说明情况,以取得他们的谅解。针对部分重点项目进展缓慢、投资环境有所反弹的实际情况,牵头组织市政府督查室、招商局、市电视台集中开展重点项目专项督查、投资环境综合评议工作,在《华阴新闻》节目中开设专栏,把较难解决、影响项目建设的问题在《华阴新闻》中公开曝光,让有关单位和部门在电视上表态,限期整改。去年以来,共23次深入到31家项目单位和企业进行了走访,协调解决具体问题35个。针对部分企业和项目反映的交通运输问题,为企业和项目办理车辆绿色通行证19个,解决了他们在通行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了企业生产经营和重点项目工程建设。
3、积极受理投诉,严查影响、破坏投资环境的各类案件。充分发挥投资环境投诉举报中心的作用,积极受理和查处各类干扰、影响、破坏投资环境的人和事,协调公安机关严厉打击强包强干,强买强卖等突出问题,最大限度的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去年,共受理各类投诉、举报16起,经过协调处理,全部已得到解决。
三、主动服务、细化服务,用服务赢得客商
深入推行向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派驻临时纪检组、纪委常委包联重点企业制度,向16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指挥部派驻了临时纪检组。坚持经常性深入企业、项目工地,主动发现问题、协调问题、解决问题,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
治理和优化投资环境工作着力点和落脚点都在服务。去年以来,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对41家重点企业、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挂牌保护,明确这些单位为华阴市投资环境监测点。这41家单位在生产经营、工程建设外围环境方面有困难或者问题,可以直接打电话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反映,同时相关部门全程督办。二是要求行政执法单位和部门将执法的过程转化为服务的过程。不仅要求文明执法、人性化执法,而且要求执法人员帮助企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的让企业满意。三是超前谋划、主动介入。针对个别重点建设项目进展缓慢问题,我们深入项目一线,与项目建设单位、投资方、牵头单位一起分析寻找具体原因,实事求是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并上报市级包联领导,在征得投资方和建设单位的同意后,倒排出工期,千方百计确保了重点建设项目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吴斌)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