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县东上官乡元良村有个朱家庄子,朱姓是村中最大的家族。从清末迁居富平至今,朱家的家风传承未曾断绝。朱家这一支的发源可追溯到晚唐的婺源,在族谱中,宋代大儒朱熹是家族第12代,也是族谱中最耀目的一位。
朱熹同宗 22卷族谱传承千年
富平朱家这一支于清乾隆年间从江西婺源迁徙至陕南山阳县,同治年间再迁至富平。在流传下来的22卷族谱中,包括宗谱5卷——“西江老谱”,合计17万字,在陕支谱17卷,50余万字。这22卷族谱都是木刻线装版本,重修于清光绪元年(1871年),在“文革”期间差点被焚毁,侥幸得以保存下来。其中支谱的记载尤为详尽,共设篇目近140篇,插有家礼图、本宗九族五服正服之图、画图墓表、字绿公墓表等图表百余幅,这套家谱详实地记载了宋、元、明、清八百多年茶院朱氏家族历史,其内容主要有历代历次修谱序言、祖宗源流考证、家规、家训、议约、传略、宗族世系、学堂记、画图、墓表等,是部编排有序、层次分明、文图并茂、内容丰富且具有较高史料和学术价值的谱牒。
据记载,朱氏在唐朝之前就有谱牒,宋代婺源朱氏重修家谱,即为“西江老谱”。朱熹在为此所撰的《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中记述,其先祖在唐天祐年间奉命戍守婺源,后辈于是在婺源繁衍起来,因为朱熹的序,婺源朱氏的后裔也被称为茶院朱氏。
除了朱熹,康熙年间古文大家方苞与朱家子弟朱书(字字禄)交好,朱书过世后曾为其撰写墓表,并为朱氏家谱撰序。在历朝历代,朱氏家谱以60年为一纪,历经多次修撰,直到清光绪元年,是在陕朱氏最后一次修谱。
家训是对子弟的教养和规矩,朱氏家训更是历代子孙诵读的典范,其引言说明了家训的主旨:“子孙贤否不一,非有家训以闲之不可。家训者,准情理以立言,所以除其陋习而启其良心也,语虽浅显,事皆切于日用,尚其颂习而遵行之。”其重要内容有:“忠国家、孝父母、宜兄弟、和夫妇、教子弟、严内外、谨言行、尚勤俭、务正业、敬师长、择朋友、睦宗族、戒赌博、昌礼让、完国赋、奖读书”等等。族谱中还有其他至理名言如:“人无亲疏,接以礼貌;事无大小,处以谦恭;有无相通,疾病相扶”,“善言以解纷,施德不图报。”
质朴家风 言传身教
富平朱家传至朱龙这一辈是第42代,从清代至今,朱家以正骨术出名,县志中有专门记载。朱龙父亲朱丰荣医术精湛,以“朱老二”的名号享誉三秦,创办了朱老二骨伤医院,2010年更是以“朱氏正骨术”成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由于从小的熏陶,朱龙兄弟姊妹5人都从医。在朱龙眼中,父亲对自己的身教多于言教。记得在1994年五六月里,一天下午,父子俩正准备从医院下班,一位70岁左右的老汉骑着自行车赶到医院,看着一头白发的老汉,父子俩连忙问是看啥病,老人却说是给自己的父亲来取药的,朱丰荣一听之下,想到这老人自己70岁了,父亲也得90岁了,立即配好药品递给老人:这药你拿上走!不要钱!
朱丰荣对朱龙说:不孝敬老人不学医,看病是治命呢,绝不是小事,没有医德不行。朱丰荣的大女儿朱会玲尤其记得一件事,1965年,父亲和伯父在村中开办了全省最早也是屈指可数的村级合作医疗组织——朱村红旗正骨站,正骨站很快远近闻名,朱家村户户都开设家庭病床,接待外地病号。在1973年的大年三十,一个患了腰椎病的老人被4名青年从陕北富县用自制的担架抬着送来村里看病。等朱丰荣问明病情做完检查,才发现抬担架的4人不知何时已经走了。原来这名老人无儿无女,更没有钱,是同村人帮忙送来看病的。此时,朱丰荣却不计较,直接把病人养在自己家中,吃住看病全包了。在那些年间,因为煤矿生产条件不好,常有砸伤的工人被送来诊治,煤矿经常是装满一车煤,让病人躺在上面,其后整车煤就留给了村上。村上就把煤按户平均分配,因此正骨站也为村民带来了很大实惠。
朱丰荣在今年5月6日因病过世,行医50多年,他不仅救治伤患无数,更以自身的品德感化他人。有许多经由他救治的青年,都与他结成干亲,富平县李晓峰就是其中一位,在20世纪90年代,朱丰荣曾两次为他正骨,李晓峰遂认朱丰荣作义父。在朱丰荣去世时,李晓峰一连磕了300多个头,以表达自己的感激。富平本地人常说这样一些顺口溜:“穷人富人一样看,有钱没钱都给看,给多给少都不嫌”,“一次两次见疗效,三次四次全好了”等等,这些顺口溜都是大家对朱丰荣医德医术最好的肯定。
汶川救援 大爱无疆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八级大地震,顷刻间山摇地动,房倒屋塌,数万生灵殒殁,更多的生命埋于瓦砾之中,命悬一线。朱丰荣对朱龙说:“地震了,咱也该去啊!”朱龙本就想前去救人,在父亲的肯定下,立即请富平县政府开具介绍信,同时联合11名医院骨干组成救援队,在第二天下午3点出发,经过13个小时的奔波,于14日凌晨3点半抵达灾区,凌晨4点钟就立即进入病房查看伤病员。
当时余震不断,但灾区的惨状让队员们瞠目,他们顾不上休息,立即投入紧张的救援工作中。先后奔赴白江区医院、攀成钢职工医院、金堂县医院、锦竹市中医医院,历时7天,行程2300多公里,共捐赠医疗器械、药品及生活用品价值5万余元,查看各类患者400余人,实施中等以上手术50余例,小手术及手法治疗100余例。
救援队在攀成钢职工医院救援的第三天,接到四川省卫生厅电话:“金堂县有大量骨伤者,请你们立即前往救治”。救援队立即准备出发,朱龙和攀成钢职工医院的李院长打电话告别。李院长一听急忙说:千万别走,我两分钟就到!此时救援队其他成员已坐上车,朱龙站在车门口等,李院长急匆匆跑了过来,到跟前仍气喘吁吁,他一把握住朱龙的手,嘴张得老大老大,轻轻说了两声“谢谢”,握着的手却不放开,眼圈泛红。
其后在救援队到达金堂县医院的第二天,朱龙发现带的器材不够,因不愿麻烦别人,于是就雇了辆出租车去买器材。司机拉着他跑了一个多小时,找了五个商铺,但三个关了门两个无货。司机无奈地摇着头问咋办?朱龙只好另想办法,他让司机开车送他回县医院。到目的地后,朱龙问车费多少,司机只摇头:“你们千里迢迢来救灾救难,苦了累了不说,连生死都不顾,我要你的车费,良心咋过得去!”
朱龙说,好的家风好比是一个家庭的精神骨架,家风正则人心正,言传身教,让后人一代一代传承,这才是一个家庭的宝贵财富。每个家庭都弘扬正气,国家和社会也就更文明,更进步。(渭南日报 记者 王军江 见习记者 马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