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WAP手机西岳清风网
家规家训浅析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9-01 14:02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创造了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家训、家规可以说是历史最悠久,涵盖最广泛,内容最丰富,传承最持之,传授多样化,受益面最广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训条。家规则是行为规范,是用以教育规范家庭成员及后代子孙的准则,从属性看,家训应当早于家规。应在上古时期人类建立家庭尚未出现文字之前就有了家训。因先祖最早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所以最先应是将趋福避邪、生活经验,生产技巧传授家人,随着人类活动频繁且社会化后,才将人际交往、做人的规范、与人相处的原则口授给家人。家训采用的方式应是父子相传,口耳相授,是伴随着以血缘相系的家庭形成而产生的。从文字记载的历史看,尧舜时期就有了家训。

  家规因其具有条理性、系统性以及规范化且文化含量较高,笔者认为应出现于有文字之后。

  《易经》应是最早出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据有关学者考证,大约出现在5000年前,成书于商末周初。现在我们可以在易经中找到家训的影子,《易经》乾卦里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天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因此不停息地发愤图强。《坤卦》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就是说:正直,端方,胸襟阔大,方能担负起辅佐之重任。《比卦》指出:不论是亲附于人,还是为人所亲附,都要正而不邪,心怀诚信,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合作,必须协调好人际关系。这些做人的道理能出现在《易经》中,作者自然首先将这些道理传授给家人。这说明家训、家规的出现应早于《易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搜索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战国时期的社会面貌。可以看出《诗经》至今也只有3000多年历史,远远迟于家训、家规。

  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但要说涵盖最广的还要数家训、家规。这是因为家庭的组成是复杂的,多样化的。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修养各异,个性、信仰、经历有别,受训的对象不同,其训条的内容自然不同。自古以来,家训、家规的内容,囊括佛教、道教、儒教,甚至杂家,其范畴涵盖了衣食住行,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几乎不存在盲点。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历史最为悠久。佛教自东汉由印度传入我国后,二千多年来一直是我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对我国人民思想、文化影响极大,佛教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对我国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华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强调的是因果报应,一切行为均由各自负责。在家训、家规中便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便有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因果报应的训条。

  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思想学派之一,他的代表人物是老子。道家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的经典语录:“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家训、家规中便有了“知足常乐”。道家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家训、家规中便有了“以诚待人”,道家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家训、家规中便有了“人要有自知之明”等等。

  儒教,亦称儒家学说,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为诸子百家之一。汉朝从汉武帝时期起,儒教便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儒家思想精髄是仁、义、礼、智、信,提倡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尊老、互敬,文明、和谐,民主、法治之道。这些业已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由于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所以在家训、家规中自然也占主导地位。《朱子家训》(朱熹)在我国影响较大,从其内容就可看出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除过《朱子家训》,纵观历代历朝有影响的家训、家规其主要内容几乎都涉及到儒家思想。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但就其内容来说,最为丰富的还要数家训、家规。家训、家规取材广泛,或剪辑经典,或采撷百家,或阐发前人教诲,或总结切身体验,熔铸成文、语言精炼,堪称人生指南。它不但涉及到人们日常的行为举止、衣食住行,而且涉及到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以《朱柏庐治家格言》为例,全篇仅634个字,其内容就涉及家庭整洁、勤俭持家、公平厚道、与人为善、不忘报恩、不贪不淫、教育儿女、帮扶济贫、遵纪守法、倡导未雨绸缪、和谐戒讼,力戒色欲和浮华,反对见利忘义、反对欺男霸女等等。

  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众多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但随着历史的变迁,有些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有些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但家训、家规却始终伴随着历史的步伐与中华民族相随相依,久盛不衰。其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家训、家规起源于家庭,而家庭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只要人类存在,家庭也必然存在,而家训、家规又是以父子代代相传的形式存在,自然也不会消失。二是无论何时,中华民族总是积极向上的,而家训、家规是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传统文化,所以她永远不会衰竭。三是家训、家规往往是先辈对人生的经验总结,它没有高深的理论,难懂的词藻,它言简意赅直达主题,人易于牢记,往往自身也有体会,自然易于接受与传播。

  中华传统文化自产生以来,大多以口授、著书的方式进行传授、传播。数千年来,由于家族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家训、家规呈现出多样化的传授方式。据笔者所见,有的将家训、家规写成条幅挂于屋内,有的将其刻在房柱上、有的则刻或书成匾额、匾牌置于门庭之上,有的制成了楹联,有的书写于院中萧墙(照壁)上,还有的勒石铭文等等。总之,为了能起到昭示后辈的作用,各类家族想尽了办法。之所以家训、家规的传授方式能形成多样化,除家族的文化、习俗、环境、观念、经济等自身的条件不同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家训、家规不拘一格,没有规范,文字简练,字数随意,如:一字者(勤)、两字者(仁爱)、三字者(莫欺心)、四字者(勤俭持家)等等,多字者俯拾皆是,笔者就不一一赘述。由于字数的不限,格式的随意,自然传授的方式就多,这是其它传统文化无法能及的。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无论何种文化,因其文化差异、地域环境、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等等的不同,且都有它的局限性。唯有家训、家规突破了这些藩篱,不分民族、阶层,不分工农商学兵各色人等,几千年来,一直在中华民族中生生不息。它的受益面是整个中华民族中的每一个人,它的生命力永不枯竭。(大荔县纪委 温孝林)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