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纪委公开曝光7起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这是2016年8月至今,中央纪委第8次就扶贫领域腐败以及作风问题进行专题通报曝光。这也是中央纪委首次专门针对“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进行通报曝光。
通报之中有门道,读懂深意很重要。梳理中央纪委此前7次专题通报曝光可以发现:以党的十九大召开为分水岭,之前4次通报都是针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之后3次通报则调整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而日前这份通报专门针对“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又有了新变化。新意带着深意,变化体现深化。中央纪委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持续通报曝光,内容逐步调整聚焦,既彰显了驰而不息、执纪必严的坚定决心和精准定位、忠实履职的使命担当,也一再释放出坚持问题导向、明确工作重点的强烈信号。
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解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将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了新的部署。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不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陆续摘掉了“穷帽子”、走上了富裕路。然而,未来3年,还有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其中因病、因残致贫比例居高不下,在剩余3年时间内完成脱贫目标,任务十分艰巨。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形势向好,正需再接再厉;攻坚拔寨,不容消极懈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落实《指导意见》的要求,需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精准聚焦、精准发力。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还很严重。就拿曝光的这7起典型案例来说,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缺失,对脱贫攻坚不上心、不负责、坐视问题发生的有之;工作不严不实不精细,致使资金跑冒滴漏、项目久拖不决的有之;心无群众、脚不沾泥,对扶贫工作消极应付、慵懒推诿,甚至一再弄虚作假的有之。这些作风顽疾如同附骨之疽,如不及时动手术,将严重影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推进,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
通报是督促责任落实的“警示牌”。打赢脱贫攻坚战是重大政治任务,需要能力素质,考验忠诚担当。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扶贫干部,必须把自己摆进去、把责任扛起来,清醒地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困难和挑战,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以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确保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于通报反映的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要举一反三、揽镜自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切莫等靠要贻误战机、捂盖瞒养痈为患,让问责的板子落在自己身上。
通报本身也是一种“案例教学”。对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来说,《指导意见》对坚决纠正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再部署,为当前做好扶贫领域专项治理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而这份聚焦“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通报则给出了“实战攻略”——不仅讲明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在加大惩治腐败问题力度的同时,把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等“心法”,而且详细拆分了监督执纪问责的“剑招”,如“将各级党委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领导干部作为监督执纪重点”“积极推动以案促改”等。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方能造就“金刚钻”、干好“瓷器活”,推动扶贫领域专项治理工作与时俱进、更加精准有效,以监督执纪问责的实际成效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保驾护航。(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闫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