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WAP手机西岳清风网
秦东大地的丰产“密码”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3-03-23 06:54

2022年5月25日,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西廒村的小麦丰收,群众喜笑颜开(资料照片)。 通讯员 彭一鹏摄

3月1日,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屈家村村民驾驶农机为冬小麦喷洒农药。 记者 梁少飞摄

3月2日,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在统计春季冬小麦苗情。 记者 梁少飞摄

11BF7

2022年5月27日,在渭南市蒲城县尧山镇草地村,收割机在田间收割小麦(资料照片)。 通讯员 彭一鹏摄


“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农历二月初二是“春耕节”,这天一大早,渭南市富平县流曲镇臧村的村民王满绪就急急忙忙跑到田里开始忙活起来。

“检修农机、清点肥料、列出农资采购清单,要干的活多着哩,得为春耕备耕做好准备。”王满绪笑着说。

年过半百的王满绪经营着270余亩农田,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种粮明星”。

“去年,小麦每亩均产600公斤,玉米每亩均产650公斤,除去种子、肥料、浇地、人员工资等投入和其他开销,一年下来一共挣了40多万元!”谈起收成,王满绪相当满意。

2022年,不仅是王满绪的丰收年,同样也是渭南粮食生产的丰收年——粮食播种面积792.44万亩,产量257.26万吨,产量位居全省榜首。

这是一份相当优异的答卷。这份答卷,对于2022年的渭南来说,真的是来之不易啊。

2021年,渭南遭受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霖天气影响,内涝面积达260万亩,其中249万亩农田秋播严重滞后,超过全市播种面积的一半。

在这样不利的条件下,渭南是如何完美“逆袭”实现增产增收的,背后蕴含了怎样的“密码”?

抢收抢种 向科技创新要产量

“往年11月初小麦就播完了,可前年由于秋霖天气影响,地里都是泥,人和机器进不去,玉米收不了,小麦也播不进,当时看到这种情况,所有人都很着急。”想起2021年遭受秋霖天气时的场景,大荔县农业农村局种植养殖股股长王萍叹了口气。

2021年入秋以来,渭南遭受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霖天气,大荔、蒲城、华阴等6县(市、区)内涝面积达260万亩。此情此景让众多干部群众犯了愁。

为科学应对渍涝灾害,在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渭南决定在大荔、华阴、临渭、富平等地试验抗湿抗渍无人机小麦飞播,以稳定小麦种植面积。

“去年小麦平均亩产590公斤,最高亩产达到650公斤。”3月1日,大荔县官池镇东阳村村民雷建勋告诉记者,“我做梦都没有想到,在遭受内涝后还能有这么一个好收成,多亏了无人机飞播帮我们渡过难关。”

时间回到2021年11月。受秋霖天气影响,渭河暴涨,东阳村遭受内涝,位于村南的河滩地成了一片汪洋。

“虽然大家开沟挖渠把水排出去了,但满地泥泞,人下不去脚,机械更进不去,眼看着就要错过播种期。”东阳村党支部书记李东民告诉记者。

“以前在电视上见过有人使用无人机播种水稻,但还没有听到过这么种小麦的。”在初次听到要开展抗湿抗渍无人机小麦飞播时,村民们对这种播种方式的可行性半信半疑。

“农时不等人,干着急也不是办法,得先把麦子种到地里。再说了,还有这么多专家给咱指导呢。”为了不误农时,李东民挨家挨户给村民做工作。

在他的劝说下,村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全村建立起2000亩无人机飞播试验田。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种子在第三天就发了芽、出了土,出苗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得多。”见识到无人机飞播的成效,周边的村子也纷纷加入进来。短短几天,大荔县完成了2万亩地块的飞播任务。

“无人机飞播不仅为全市农业生产带来了增产增收,更为极端灾害天气下如何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新思路。”渭南市果业发展中心主任苏新会介绍。

近年来,渭南市农业农村部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向农业科技创新要产量、要品质、要效益,围绕促进农业节本增效、高质高效,破解了一批技术难题。

开展“镇压防冻”“趁墒追肥”行动,推广“少灌轻追、以磷促根”,抓好“两肥两水”……渭南粮食生产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大荔县无人机飞播小麦田块平均亩产500公斤,富平县晚播“一根针”小麦田块平均亩产706.6公斤,合阳县“吨半田”小麦高产示范田亩产799.98公斤……去年夏粮再获丰收,秋粮单产总产再创历史新高。

良种良法 “后进生”也能赶上来

“只要你精心伺候土地,土地就一定不会辜负你。”2月25日,华阴市种粮大户袁海锋一边给小麦除草,一边向记者传授自己的“土地哲学”。

他说:“去年干劲大,收成就好,今年我准备再大干一场。”

2022年,袁海锋种植的小麦和玉米喜获双丰收。“小麦每亩均产525公斤,就连之前受灾严重的地块每亩都收获了400多公斤。”袁海锋高兴地咧开了嘴。

袁海锋是2021年秋霖天气的受灾群众之一。“当时我打算放弃这一料庄稼。”看着自己承包的5000多亩地里全是泥,一向坚毅乐观的他打了退堂鼓。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袁海锋打算放弃之时,华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明娟主动找上门,为他推荐了几种适宜晚播的春性小麦品种。

“只要能种就种,种下去就有希望!”刘明娟鼓励他,“晚种不怕,只要选对了种子,再加上科学管理和悉心照料,一定会有好结果。”

种子虽然种了下去,但苗情依然很弱。“能否丰收?”袁海锋的心里也没底。

了解到袁海锋的情况后,刘明娟告诉他:“针对苗情较弱的情况,得打上促进麦苗生长的肥。”

“往年都是3月才管理,而且也不打肥。”袁海锋将信将疑。种了几十年地,这种管理法,他还没见过。

刘明娟回答:“今年情况和往年不同,特殊情况要特殊对待。”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袁海锋用上了晚播品种配套的管理方法:在拔节期、返青期追“两水两肥”,在灌浆期“一喷三防”中加入叶面肥,推迟使用除草剂……

一个月后,原本又小又黄的麦苗逐渐变绿变粗壮了。袁海锋不禁感叹:“付出总会有回报,就算是‘后进生’也能赶上来!”

袁海锋的困境,是当时渭南所有农户都面临的困境:小麦晚播,叠加苗情差,三类苗占到一半以上……怎么办?

对此,渭南市农业农村部门专门成立抗灾强管、科技壮苗两个专项行动工作指导组,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因苗施策、防促结合、促弱转壮,加快小麦苗情转化升级。

“我们推行‘科学选用品种,以种补晚;提高整地质量,以好补晚;适当增加播量,以密补晚;适当增加底肥,以肥补晚’的‘四补一促’晚播技术,全力以赴弥补晚播的劣势。”苏新会介绍,“良种良法的运用,为夏粮丰收奠定了基础。”

同时,根据不同农户的实际情况,渭南开展千名农技人员“贴近农民强培训、贴近一线强服务、贴近实际强推广”的“三贴近”技术服务大比武活动,一对一、手把手为种粮大户、新型经营主体推广新模式种植,并且根据不同播种时期向农户推荐不同品种、播量的种子,为农户免费提供药剂拌种,以避免因土壤湿度大导致的病虫害。

“晚播保收”体现了现代农民的智慧。良种良法的配套使用,稳住了渭南全市的粮食面积,补足了渭南粮食生产增产增收的短板。

手把手教 赢得丰收主动权

“之前我们打农药都是背着药桶打,费时费力不说,有的地方还打不到。”3月1日,华阴市华山镇五方村村民张文峰告诉记者,“在‘一喷三防’现场推进会上,我看到可以用无人机来打农药。这既能节省人力,又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回想起去年4月参加小麦“一喷三防”现场推进会时的场景,张文峰还是记忆犹新:“农技人员不仅对小麦‘一喷三防’工作进行了现场培训,还详细介绍了小麦病虫害的防治用药方法、注意事项以及‘一喷三防’技术要点,尤其是专业防治队进行的无人机喷施防治现场演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麦“一喷三防”现场推进会是渭南市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开展农业指导帮扶工作,将粮食生产的主动权紧紧攥在手里的一环。

在秋霖天气发生之后,渭南市相关部门根据土壤墒情、田间积水等状况,细化抢收抢种方案,分类施策,全力帮助群众做好抢排田间积水、抢收抢种减损工作。对因秋霖积水无法播种的农田,渭南市利用渭北五县预留的春播玉米田块,补种小麦15万亩;对人力及机械无法播种的田块,渭南市创新实施小麦抗湿抗渍无人机飞播,全市飞播小麦6万亩;渭南市推动季节性撂荒地5100亩全部恢复粮食种植……

“尽管小麦播种晚了20多天,但在技术人员手把手的精心指导下,我耕种的170多亩小麦最终有了好收成,一料庄稼多挣了近3万元。”3月1日,蒲城县荆姚镇新城村村民常广寅感慨万千。

“千名干部包镇进村促春管活动的开展,在全市形成了‘主体引领、群促群管’的良好局面。”苏新会介绍。

人勤春来早,春耕农忙时。当前,渭南春耕生产各项工作正扎实开展:计划出动各类机械装备、植保无人机6万余台(套)投入春耕生产;举办首届农机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代训、以赛促学,提升广大农机手操作技术;开展千名农技人员“三贴近”技术服务大比武活动,确保“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3月的秦东大地,万物苏醒,生机勃发,一幅人勤春来早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记者 梁少飞 通讯员 吕佳)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