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在宝鸡市渭滨区姜谭路西社区,陈勤莉(右一)和几位老人拉家常。
“刘文航老人突然说要收我做干女儿,不管我愿不愿意。”9月27日,陈勤莉笑着对记者说,“这已是我第三次被人认作干女儿了。”
刘文航今年90岁,没有女儿。因为陈勤莉带着社区工作人员关心照顾他,老人逢人便说“勤莉不是女儿,胜似女儿”。
宝鸡市渭滨区姜谭街道姜谭路西社区是个老旧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多、空巢独居老人多。2000年,陈勤莉出任社区党委书记,一干就是20多年。她总结出热心接待、耐心倾听、公心调解、善心救助、爱心关怀“五心调解”工作法,带领团队开展进千家门、知千家情、解千家难、暖千家心“四千行动”,在走访中访民情、知民意、解民困。
近年来,陈勤莉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陕西省“十佳人民调解员”、陕西省“三八红旗手”等。今年2月,姜谭路西社区被陕西省司法厅评为陕西省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今年9月,“勤莉调解工作室”荣获全省“枫桥式”人民调解工作室称号。
用爱心温暖群众
“老母亲每次生病都不愿意打针吃药,我们做儿女的谁说也不行,但她就听勤莉书记的话。”93岁社区居民王海琴的女儿说。
陈勤莉刚到社区时,面对复杂繁琐的工作也曾想过退缩。但她自己是在这个社区出生、长大的,责任与情感都让她无法马马虎虎工作,更不可能一走了之。“后来,我暗下决心,不把社区的问题解决好决不罢休。”陈勤莉说,她决定从凝聚人心入手,用一颗爱心去温暖群众。
社区独居老人王宝亮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去世。他的孩子因为在北京工作,未能第一时间赶回来。陈勤莉在寒风中奔走了3条街就为了给老人买一身寿衣,又用了近2个小时给老人换上,将老人送到了殡仪馆。
2018年,陈勤莉针对社区下岗工人收入低、失业人员就业难等实际,以培训促就业,创办假睫毛加工厂等实体10余家,帮助160多名下岗女工重新就业,解决她们的基本生活问题。
“我曾在这里的企业工作,也在这里的小区生活,对社区居民遇到的困难感同身受。”陈勤莉说,“把群众当成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儿女,用爱心换真心,和群众之间没有了距离,工作自然就好开展了。”
用“五心”服务群众
“如今,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老人安享晚年,我们家的生活幸福和谐,感谢你们!”每次社区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开餐馆的张峰两口子就会无偿送饭、送茶水。张峰说:“当初,要不是勤莉书记调解我们夫妻间的矛盾,哪有我们的今天。”
老旧社区矛盾多,陈勤莉把社区调解工作作为重中之重。2018年9月,以陈勤莉名字命名的“勤莉调解工作室”在社区挂牌成立。“勤莉调解工作室”聘请24名经验丰富的调解员,为社区1.7万名居民调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
“勤莉调解工作室”推行“五心调解”工作法,即用热心接待、耐心倾听、公心调解保障“案结”,用善心救助、爱心关怀进行源头治理促进“事了”,让社区工作者成为社区居民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自成立以来,“勤莉调解工作室”已成功调解各种矛盾纠纷1200多件,调解成功率达98%。
姜谭路街道办事处主任马春阳说:“我们依托‘勤莉调解工作室’,在社区打造了一个集人民调解、党建、生活于一体的‘红色会客厅’,既能调解矛盾,又能让群众听到党的声音。”
用“四千”情系群众
“勤莉,我常吃的药没有了,麻烦你上药店给我买一下吧。”5月15日,刘莹老人拉着来家里走访的陈勤莉的手说。
姜谭路西社区将辖区12个小区划分为24个网格,建立21个党小组和3个党支部,实行“党建联席会议”共建机制,组织50余名社区干部、在职党员、居民党员、网格员、社区志愿者组成网格队伍,于每月15日定期入户走访,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纾民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家里的天然气没有了,麻烦你帮忙跑个腿吧。”
“家里的厕所堵了,麻烦你找人上门修一修吧。”
“家里的灯不亮了,麻烦你给我看看吧。”
……
“在咱看来,这些都是些简单不过的事。但对空巢独居老人来说,这些都是难事。”陈勤莉说,“只要老人有需要,我们都会一一去办,直到办好。”
在开展“四千行动”时,陈勤莉要求网格员主动做到“三必问”,即矛盾问题必问、群众不满情绪必问、群众关心问题必问,“四必访”,即老党员必访、居民代表必访、困难家庭必访、特殊群体必访,汇集网格员入户走访信息,形成24本“民情日志”,并建立失业人员、退休职工等27类全类型“民情册”。
姜谭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汶均刚说:“我们以姜谭路西社区‘四千行动’‘五心调解’为基础,全面打造党建引领‘四千行动+’基层治理工作模式,形成‘一社区一阵地’‘一社区一队伍’‘一社区一品牌’的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记者 郑斐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