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位于临渭区官底镇左家村南寇准墓前的墓碑。记者 黄 玮 摄
寇准(961—1023年)字平仲,宋华州下邽县人(今临渭区官底镇人),下邽三贤之一。为官40年,曾三度拜相。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无私。在外敌入侵之危难关口力主抵抗。宋太宗称赞:“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寇巴东”
寇准自幼聪慧,16岁乡试得中,17岁为华州贡举,19岁赴汴梁会试。因宋太宗不喜欢年龄小的考生,有人劝寇多报两岁,他说:“准方进取,可欺君耶?”太宗面试时他不卑不亢如实回答,对经典和治国之策说得头头是道。太宗欣赏他的才识和刚直,就录用了他。
寇准先任大理评事,次年任归州巴东县(今四川奉节县东)知事。昔日韦应物有“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寇准增字改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抒发自己在巴东大干一场的远大志向。在任上寇革除以往临时摊派差役扰民的惯例,按各乡劳力情况,于农闲时便分派好,并公示于衙门前,使乡民提早知晓。既不误农时,又能使各乡派来合适的人。他还迅速处理积案,安定地方秩序。此举深得民心,百姓争相服差役,没有出现违犯者。
寇准还在衙门庭前亲手植下双柏,后人谓之“莱公柏”。由于他在巴东政绩显著,被百姓誉为“寇巴东”
莱公客死雷州,丧过荆南,公安县民忆起他的德政,遍地插竹挂物祭奠。这些竹子后来成活了,被称为“相公竹”。人们又在此立莱公祠以纪念寇准。
无第宰相
寇准以其高尚的人格和超凡的政治才能,在北宋朝廷中,从县令很快被擢升为京官,直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参知政事(即宰相),并且三度为相。他手中的权力可谓大矣,他经办的钱物可谓多矣!按常理说他一定是富比天下,过着“钟鸣鼎食”,住着巍峨富丽的琼楼玉宇吧!然而事实却与人们的推想存在着极大的反差!
有一天,寇准的好友魏野登门造访寇准,寇准以清茶相待。因是志同道合者,两人常在一起议论古今及朝政。闲侃中说到历代清官时,魏野想到寇公在廉洁自律方面并不亚于历代清官,不由心潮涌动,即席赋诗一首,其中有两句为“有官居鼎鼐,无第起楼台。”感慨像这样显赫的官阶却没有个人的私宅,这在封建社会中可谓凤毛麟角!
不知何人将魏野的诗作传到了漠北。宋真宗在位的末年,曾经有个北方的使者朝拜北宋皇帝。有一次,这个使者询问翻译的官员:“在我们那儿听说北宋有个无第宰相,请问你朝哪个人是‘无第起楼台’的相国?”当时,寇准因受守旧派排挤,已被贬到南方边远地方。朝廷不久将寇公召回京城,让他执掌北门的锁钥。漠北使臣专程拜访了莱公。使臣对寇公说:“寇相德高望重,堪为社稷之栋梁,为什么没有在中书省任职?”莱公诙谐地说:“我朝皇上英明卓识,认为如果要使朝中平安无事,那么皇宫北门的锁钥只有让我掌管才行。”北使颔首微笑。
寇准出身寒微,幼年饱受辛苦。19岁考中进士,入朝为官,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变。有一次,他将领到的薪水放到堂上,有一个跟随他多年的老婆婆看到那么多的纹银,不由号啕大哭,边哭边说:“太夫人在世的时候,家里太穷,有一次她想给学馆捐献,连一匹绢都没有。她老人家没有等到你今天的景况啊!”寇公听了老婆婆的话后,内心悲痛难忍。想到母亲在世时的苦难日月,他暗暗立下了“廉洁从政,珍爱天物”的志向,所以他在家生活十分俭朴。他卧室的床帐,一直用了20多年,家人要为他换顶新的,他却执意不肯。他在大名府任成安军时,给考贡士出的试题就是《公仪休拔园蔬赋》、《霍将军辞治第诗》,这就是他为官从政的崇高志向啊!
谪贬雷州
寇准在相位时,以正直敢言而得天下百姓之心。寇准被贬为州司马,没有办公场地。百姓知道后,争先恐后送石拉木,自觉自愿为寇莱公造公宇。不日建成,颇为壮观。当地官员听到后报于朝廷,这才又有再贬雷州的旨意。前往雷州途中,官吏民众站满道旁,连马也不迈步前行。寇准打了马一鞭子说:“我怎么敢违旨留在这里呢,你为什么不走?”马这才迈步复行。
寇莱公被贬雷州司户参军,过公安时剪下竹子插于神祠之前。言道:“准之心若有负朝廷,此竹必不生;若不负国家,此枯竹当再生。”后来这些竹子果然活了。元人胡祗遹《题莱公插竹图》有云:“忠贞汗雨湿弓房,一箭星驰达览亡。后土皇天自明鉴,竹枝生死两无伤。无根枯竹发新娟,尽道忠贞可动天。”
赴雷州路上寇准吟《雷州途中》一首以寄情怀:“秋末楚云端,行侵苔藓斑,愁肠不厌酒,病眼岂逢山。远路有时到,宦游无处闲。却思清渭北,烟柳掩柴关。”
寇准到雷州雷阳后,下官拿出地图让他观看。第一页就是郡东南门抵海约十里。寇恍然大悟曰:“我少时有‘到海只十里,过山应万重’之句,看来应验在今日了。”
莱公趣闻
寇准爱喝酒,很少有人能敌。罢相判到永兴后,为让他解忧高兴,官吏宾客能饮者不谈尊卑陪其饮酒。连连有人灌倒,寇仍唤其不已。直至有醉倒者妻要击鼓因之告状才罢休。后来有一道人自称海量,能一口气饮尽斗瓶。他找到寇准要一人一瓶对饮,寇高兴地请他喝酒。只见那道人举瓶一饮而尽,而寇却不能。道人坚持要寇喝,寇准说:“量不可加。”遂止。道人对寇道:“今后少劝人酒。”寇准这才醒悟自己以往不对,此后再不强人所难劝酒了。后来他再也未见这位道人,疑为仙人点拨也。
寇准执掌邓州时,尤好夜宴,不点油灯而燃蜡烛,通宵达旦蜡烛不灭。宴罢之后,但见烛泪往往在地上凝成堆。邓州的花蜡名扬天下,相传是寇莱公所发明。
寇准好手拿柘树枝起舞,每会客必舞柘枝。舞起来如痴如醉常常就是一天。人们把寇准独创的这种舞叫“柘枝颠”。有时他还会自己撰乐府词让歌女唱,自己为之伴舞。一次,早春宴客寇准就撰写了这样一首词:“春早,柳丝无力低拂。青门道,暖日笼啼鸟,初折桃花小。遥望碧天净如扫,曳一缕轻烟缥缈。堪惜流年谢芳草,任玉壶倾倒。”
清朝大臣王士祯《谒寇忠愍公祠》云:“柘枝舞罢蜡成堆,千束吴绫夜宴开。不是 魏三诗句好,谁知无地起楼台?”
抚摸着碑上的“贤”字,脑海中努力地想象着张仁愿在战场上领军杀敌的模样,应该就像电视上所上演的那样:骑着黑色、矫健的马匹,挥舞着手中的大刀,总是一马当先冲在前;在朝中,总是尽职尽责,与奸臣争辩,忠心耿耿地为朝廷效力……
看着脚下的土地,望着正在忙碌晾晒麦子的群众,不由得感慨:张仁愿在战场上、朝廷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保家卫国忙碌着;而今,正在抢收麦子的群众不也一样,在与天公作斗争,为保护自己、建设家园奋斗着。同一片蓝天,同一方水土,同一脉血液在涌动着,因为他们与圣贤一起栖宿。(渭南日报 王安宁 王玉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