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竹影婆娑处 续百年匠心
来源:渭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07 11:17

“你们看这竹丝和瓷瓶的接缝,要严丝合缝、浑然一体。”8月1日清晨,在华州区明辉竹艺文化社的工坊里,宋益民用镊子夹着细如发丝的竹丝,沿着景德镇青瓷瓶的弧度缓缓缠绕。阳光透过竹帘洒在工作台,将他专注的侧脸镀上金边,“这道工序叫‘起底’,是竹编工艺的根基,差半毫米,整件作品就废了。”

宋益民正在展示竹编作品

作为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传统技艺,华州竹编可追溯至明朝时期。那时,渭水河畔的百姓将漫山翠竹化为筐篓、竹席,在烟火岁月里编织生计。“我师父常说,竹编人手上有三根线——一根连着手艺,一根连着日子,还有一根,得连着老祖宗的魂。”宋益民摩挲着案头一把包浆温润的篾刀,刀刃泛着古朴的光,“这把刀陪了我30多年,比我孩子的岁数都大。”

1989年,年少的宋益民踏入竹艺厂,第一次摸到青竹的触感至今难忘:“竹子冰凉,带着露水的清香。师父教我开篾,一刀下去,竹片裂成均匀的薄片,那声音‘簌簌’的,像风吹过竹林。”他笑着卷起袖子,腕间还留着早年被竹刺扎伤的痕迹,“编第一张竹椅时,竹篾把掌心磨得全是血泡,但看到竹椅成型后,满心欢喜,也就忘了疼了。”

在竹编80道工序的漫长淬炼中,“三防处理”曾是横亘在宋益民面前的“拦路虎”。“竹丝要经过三蒸三煮,每次蒸煮都得守着锅炉寸步不离,火候稍过就软得编不成型,时间不够又容易生虫发霉。”他说,“那段日子我天天守着蒸锅,困了就用冷水浇脸,半夜惊醒就跑去查看竹丝状态,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让竹丝经久耐用的秘诀。”

传统技艺要活在当下,就得跟上时代的脚步。2018年,宋益民赴外地学习,被当地的精细竹编工艺震撼:“人家的竹丝细过头发,绕在瓷瓶上密不透风。我当场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项技艺学回家。”三个月里,他的工作室彻夜亮着灯,竹丝划破手指是家常便饭。“有次血滴在瓷瓶上,我反倒乐了——这是竹子给我的‘通关印章’。”

如今,工坊展柜里陈列着他的创新之作:竹丝与白瓷交融的茶具,瓶身海浪纹从底部盘旋至瓶口;十二生肖竹编挂件透着灵动;会发光的竹编台灯更是成了年轻人的“心头好”。“以前竹编是粗活,现在讲究‘以丝扣瓷,浑然天成’。”宋益民轻抚一件竹编花瓶说,“这纹路是照着《清明上河图》里的船帆设计的,得让老手艺长出新模样。”

在宋益民的带动下,当地200多位乡亲拿起了竹篾,投身竹编事业。曾经在山里无人问津、烂作柴薪的竹子,如今变成了精致的筐篓、小巧的首饰。徒弟王秋润捧着刚做好的竹编首饰,眼里闪着光:“以前在外工作,心里总惦记着老家的竹林。现在可好了,既能靠这手艺挣钱,还能守在家人身边,很踏实。”

“非遗要从娃娃抓起。”每周三下午,宋益民都会准时出现在华州区高塘镇中心小学的非遗课堂上。看着孩子们用竹丝编出机器人钥匙扣、发光台灯,宋益民欣慰地说:“这就是传承的意义,让老手艺焕发出新活力。”

从非遗博览会的国际展台到抖音直播间的方寸屏幕,宋益民带着华州竹编跨越山海。在去年的直播中,他手持竹篾现场编织竹蜻蜓,指尖翻飞间,10分钟便售出千余件。“当时满屏都是‘爷爷手好巧’的留言,有位网友说看着竹丝在我手里变花样,突然想起自己的爷爷以前编竹筐的样子。”宋益民说,在他看来,每一条留言、每一个名字,都是竹编的“新芽”。

晨光中的工坊里,宋益民又拿起老篾刀,新收的青竹在墙角堆成小山。“有人问我,守着这门苦差事图啥?”他将竹丝绕在瓷瓶上,耳畔传来熟悉的“沙沙”声,“你听,这是竹子在说话,是老祖宗在叮嘱——只要还有人愿意听,华州竹编的故事,就永远不会落幕。”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