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华山一条路
西岳华山,“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横空出世,突兀挺拔,不仅海拔高度为五岳之最,而且有着“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唐大诗人李白曾惊叹“西岳峥嵘何壮哉”,一个“壮”字道出了人们对华山总体的感觉,也道出了人们对华山最动情的心声。
西岳华山,本身就是一座如钢似铁的花岗岩山体,从华山峪沿“自古一条路”向上攀登,历经“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向上爬”的诸多险径,直到登上北、东、南、西、中各个峰顶,所走之路,无路不石。即是那一座座亭台庙院,那一棵棵奇松,那一片片云海,也无不和石有关。华山石构成了华山奇险的风景,也构成了华山独特的石文化。
石文化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一道靓丽的风景。从埃及的金字塔,到复活节巨岛上的巨型石雕;从我国春秋战国的石鼓文到唐代的《开成石经》;从黄山的飞来石,到泰山的“石敢当”等,无不给人们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也留下诸多难解之谜。
华山石文化是中华乃至世界石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名珠,它不只是一部风景巨著和文化艺术巨著,更是记录和展示我们中华民族坚实、勤劳、聪明、智慧的人文历史巨著,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见证。
当你刚一打开华山石文化这部巨著时,你的眼前就会豁然一亮,你就迈进了一座风景无限的殿堂。那鲜活生动的一幅幅图画,五彩缤纷、琳琅满目,让你目不暇接、大饱眼福。
经玉泉院从西山门上山,首先看到的就是华山闻名天下的“自古一条路”。这条路曲径通幽,一直会把你带到华岳无限风光的五座险峰。
踏上华山的“自古一条路”。不能只当作路来走,要边走边想,研究探索。因为这条路太不寻常了,太伟大了;困为华山本身就非常险峻,而要在如此险峻的山峰上开出一条通道来,又谈何容易。这条路饱含着人们开发华山悠久和艰辛的历史,充满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勇敢、勤劳和智慧。
华山的形成,大约始于6—10亿年前,一峰独秀,三面临空,自石一线之路,人们体验华山的奇险,首先就突现在这条路上。
从华山峪口一直到华山最高峰顶一仰天池,要上到海拔2160.5米的高度,这中间要攀登数不清的石阶路,而这些石阶的开凿又不知经过了多少代多少人的辛勤劳动,甚至有多少人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为这条路太不容易了,有许多地方的确是“猿猱难攀,鹰鹞难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所用的开路工具又是极其原始简单,工作条件非常之差,由无路到有路,由粗糙的脚窝到今天平整的石阶;由手扒的石窝到今天结实的铁链;再到“长虹卧坡”、“复道行空”,愈来愈方便了游人,愈来愈保障了游人的安全。
正是我国劳动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挖山不止,代代相传才有了“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上天梯”、“苍龙岭”、“云梯”……诸多险道,才逐渐揭开了华山美丽的面纱。我国劳动人民的开山精神,传说感动了上帝。“老君犁沟”名称的由来,就是太上老君看到人民开路的辛苦而动了怜悯之心,亲自用他的青牛犁出了这条险道。因此,华山上现在还有老君用过的“犁”,有“卧牛台”为历史的见证。
华山上最险的路是“长空栈道”。这是“南天门”外一条通向“贺老石室”的空中走廊,俗称“九节臬臬椽”;另一位居第二的险道叫“鹞子翻身”,顾名思议,可知其险,但要到当年赵匡胤和陈传对弈的“棋亭”,就非通过这里不可。这两处险道非登山必经之道,游人可自由选择,往往只是那些“胆天无险”的人才敢涉足。现在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有关部门已采取了新的安全装置,游人尽可以放心去领略华山最高、最险、最美的景点。
“华山自石一条路”今天已不是神话,但这条千百年来的古道依然艰险、依然风采,依然充满神奇,依然值得人们思考,探讨、值得人们在攀登的过程中细细地阅读,细细地体味。
华山自古一条路,历史悠悠,情悠悠。
华山石文化第二个亮点是“象形石”。在地质变化的漫长过程中,大自然的鬼斧神功,造就了华山峻峭的峰峦,也造就了华山上诸多如禽似兽的、形态生动的“象形石”。华山上的“象形石”数不胜数,美不胜收。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看华山“象形石”从不同的距离、方位都会看到奇特的天开图画,引人无限遐思的美景。
广为流传的“长安八景”,第一句就是“华山仙掌第一景”。华岳仙掌就是华山最有代表性的“象形石”。传说这仙掌为仙人河神当年治水所留,其实是大自然的造化。
华山还有一个名字叫“莲花山”,也是因为华山本身就像一朵“花”—一朵盛开的莲花;华山西峰又称“莲花峰”,因为在西峰庙门前有一个硕大的石莲花,尽管形为倒置,但形象酷似、花瓣分明。
从华山脚下很远的地方看华山,人们把看到的奇妙景象分别叫做“张道公倒骑驴”、“梅鹿看松”“群羊爬坡”、“帘洞”等,人们说,华山远看有远景,近看有近景。
走进“华山自石一条路”,人们不时会看到许多奇异的“象形石”。如“灵芝石”(又叫“拴马桩”)、“桃石”、“金龟戏玉蟾”、“白蛇遭难”、“狮子滚绣球”、“仙人大睡觉”、“金鸡守玉函”、“万年龟”、“斧劈石”、“三公山”、等等。每一个“象形石”都令人称奇、惊叹,而且又都包含着生动的传说故事,如“宝莲灯”的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被各个剧种、影视改编,久演不衰,人们为了探索故事的发源地,纷纷到西岳华山寻幽探胜,在华山西峰以偿一这里的“劈山救母”处,不仅有沉香劈山用的“宝斧”,更有“斧劈石”救母的现场,当年“三圣母”被压在华山下的地方犹存,其被压的身体形迹还清晰可辨。
华山上不只有许多神奇的“象形石”,也有为收藏奇石所受喜爱的“华山奇石”。华山脚下就有许多奇石收藏者,华阴市有奇石协会,有“奇石展览”。华山北峰的登山路口,竖着一块“中华奇石”,其石面上有一幅“中华地图”,惟妙惟肖,吸引着每个人的目光,人们争相和这一奇石合影留念。
华山奇石,数量多,形象好,开然造化,美妙无限。
华山石文化的第三个亮点是“华山摩崖石刻”,这可以说是内涵最为丰富的华山石文化了。
从华山“自石一条路”,到新开的黄甫峪索道路;从山下“玉泉院”到极顶“仰天池”,华山摩崖石刻数之不尽,观之无穷,宛然一偌大书法宝库,一条藏品极丰的书法长廊。华山摩崖石刻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艺术精美,特别是雕凿难度之大,都堪称世界之最。登临西岳华山,观赏华山摩崖石刻,是令人心醉的艺术享受,也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是一次精神上的陶治和升华。
华山摩崖石刻展示了我国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精神情怀和艺术风采,中华特有的书法艺术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各种书体应有尽有,而且因地制宜,或大或小、或高或低、龙飞凤舞、恣意挥洒,不光形成一种独具魅力的凹突书艺,而且和奇险华山相得益彰,成为华山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华山摩崖石刻,内涵博大精深,大体可分为几个方面。一是地名提示,指点游人。如“五龙宫”、“五里关”、“石门”、“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峡”、“苍龙岭”……。二是抒发豪情,歌山颂水。如“奇险天下第一山”、“民族本色”、“天下壮观”、“洞天福地”、“胆大无险”……。三是启示教诲、与人为善。如“利他”、“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读好书”、“复兴中华民族”、“向善心自稳,无恶道宽阔”、“英雄进步,当思父母”……。另外,还有上些是提示历史事件、故事发生的地点。如“智取华山”、“韩退之投书处”、“杨仁甫先生借写读书处”、“邵文方先生测量太华地形制图处”等。
应该强调的是华山崖石刻不是一般的石刻,其地理位置之险要,其工具之原始简陋,也是其它山峰所没有。如“南天门”外、“长空栈道”尽处,“贺老石室”上方有一倒坎石崖,上面镌刻着三个五尺有余的古体字“全真崖”。这几个字谁写的,谁刻的,是如何刻有那个鸟都不能到的地方的?难怪从清代求人拓片,到今天求人涂色,都无人能够应承。这一摩崖石刻的确是华山一绝、华山一谜。因此,也可见我国劳动人民的勇敢、聪明和智慧。
华山石文化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华山上的“石洞”。华山号称有72个半石洞,遍布各处,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精美绝伦,不愧为神仙洞府。
华山上最大的“石洞”,不在主线上,而在华山右翼“北斗坪”上,洞名叫“紫微洞”。该洞高十多米,内空40平方米,敬奉紫微大帝神像,座西向东,神态安祥。位于第二的石洞在华山上最险的地方——“长空栈道”的上方,洞名叫“大朝元洞”,洞门上镌刻着一副对联:“三公还面北,五气正朝元”,内塑“玉皇大帝”像,有专职老道侍奉“丰截洞”,位天“长空栈道”的尽头,内供贺老真像,并存放着贺老当年煮饭用的石灶、石臼。“大朝元洞”位于“长空栈道”上端,到的人还比较多,“半截洞”则能至者非胆大者就少之又少了。
华山上还有一个谜一样的“洞”,其名称也怪,叫“瓮里洞,洞里瓮”。这个洞也在一个十分险峻的角落,游人所至寥寥无几。该洞里面原有一个瓷瓮,黑明透亮,上书“朝元”二字。据说“瓮”比洞口还大,人们不知道是先有洞,还是先有瓮,这个谜不亚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千古之谜。华山72个半石洞,个个精彩、神奇;还有“雪花洞”、“梅花洞”诸多奇洞,星罗棋布,洞天福地。
华山石洞凿之不易。据说当初开洞是从岩石上方先开一个“天窗”,然后石匠进去后,慢慢掘石,从上向下,把开出的石料从天窗运出,直到洞成。开洞的废石料不能乱扔,要背到很远的地方去存放。
华山上,也有一些天然的石洞,这些洞更在悬崖绝壁处。如“水帘洞”,是华山瀑流冲击而成,只能远望。又如,传说中“西玄洞”,在西峰绝壁上,传说该洞内日月不落,四季如春,紫树芳花,宫阙缕阁。
华山石文化,实乃华山一绝,也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又一伟大创举。
石造就了华山,造就了华山石文化,造就了华山文化一颗又一颗璀璨的奇葩。
华山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古称“华夏”、“中华”、都和“华夏之根”的西岳华山有关。
谁要读懂华山,谁就是读懂华山石,谁就要读懂华山石文化这一部巨著。(段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