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陕西大荔(古同州府所在地),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人才辈出。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生长于斯的良臣廉吏不乏其人。他们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给后辈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现精选其中几位代表人物的生动故事,让我们以史为鉴,将先辈们的高风亮节和传统美德代代传承,让浩然正气和廉洁之风吹遍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
关中入阁第一人马自强
马自强(1512~1578),回族,字体乾,别号乾庵,明代同州马坊里(今大荔县官池镇马坊渡)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中进士,历任国子监祭酒、詹事府詹事、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等职。是晚明时期著名的贤相之一。
马自强秉性耿直,不畏强权。首辅张居正与太监冯保利用皇帝年幼初立的机会,密谋勾结,把持朝政,迫害异己。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父亲去世,按照大明律例身为官员必须回乡守孝27个月,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张居正,为了不让大权旁落,不顾人伦孝悌的传统,亲手导演了一出“夺情”风波,不愿将权力移交,引起了群臣的愤怒。吴中行、赵用贤等人带头弹劾张居正,遭到了残酷的打击报复,许多持不同政见的官员被罢官、流放,四位带头上奏的官员被处以杖刑,他们身上的腐肉成块成块的掉落,落下残疾,张居正仍觉不解恨,预置他们于死地而后快。时任礼部尚书的马自强义愤填膺,挺身而出,面对德高望重、置个人生死度外的忠勇老臣,张居正顿时淫威失色。史料记载,张居正跪地向马自强求饶,从而保住了许多人的姓名。马自强看不惯张居正及其党羽飞扬跋扈的霸道行为,罢黜了张居正的幕僚郎中章礼等人,上简疏弹劾冯保、张国祥等贪赃枉法之罪。当时朝野传着“居正甚不正,自强真自强”的赞语。
马自强热爱家乡,体察民情,关怀百姓。“兼容博爱发于至诚,见一人一物不得其所,必疚然思为济之。”当他看到沙苑农民因增税而啼饥号寒,曾致书地方官吏,要求赈济流离饥民,并慨然上疏《沙苑虚赋议》,历数沙苑自然条件的恶劣,农民生计的艰辛,驳斥增税者的无理借口,申诉输税者的万般困窘,言之凿凿,情之切切,朝廷随即减免了沙苑地区的赋税,此事为当地群众所称颂。他一生清正廉洁,德范垂世。主持学政期间,组织了好几次全国性的科举考试,坚持秉公办案,整治请托之风。担任礼部尚书时,选择恰当的条例让官员共同遵守,把那些不适宜于执行的条例都予以摒弃。每当藩府的奏疏送到,他都及时裁决,在礼部门上张榜公示,公示表明可行与禁止,这种公示的办法使得官吏无法徇私牟利。
万历六年(1578)十月,马自强不幸病逝于任上,皇帝诏令赠封他为少保,谥号文庄,派遣官员护送他的灵柩葬归故乡。
“救时宰相”阎敬铭
阎敬铭(1817-1892),字丹初,清末朝邑赵渡(今大荔县赵镀镇)人。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历任户部主事,湖北按察使、山东盐运使、山东巡抚、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等职。
光绪八年(1882),阎敬铭奉诏入京任户部尚书。上任当天就去看账,两天工夫便对户部业务全部掌握。阎敬铭整顿户部积弊,揭开了许多黑幕,特别是云南省军费报销案:早在阎敬铭来户部之前,云南向户部报销多年的军费时,派粮道崔尊彝和永昌知府潘英章,进京活动,勾结不法商人用公款向户部主事龙继栋等人行贿,把非军费的款项纳入军费中报销,中饱私囊。他们找到军机章京、太常寺卿周瑞清,通过他结识署理户部尚书的军机大臣王文韶、景廉,行贿8万两白银,把云南军费报销。有人揭露此事,阎敬铭便以户部账目不清、三库混乱,参劾户部官员在云南报销案中含混草率,把矛头直指王文韶和景廉,抓住不放。清廷在阎敬铭等人的敦促下,派人调查,一场惊天大案水落石出。军机大臣王文韶被逐出军机处,军机大臣景廉降级;户部云南司主事孙家穆革职赔脏,刑期三年;太常寺卿周瑞清徒刑三年,流放三千里;永昌知府潘英章、户部主事龙继栋、御史李郁华等也都被革职流放。光绪皇帝的老师、工部侍郎翁同龢等分别受到降级罚薪处分。随后,慈禧太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宣布将奕訢等所有军机大臣全部免职,朝廷上下地动山摇,这一幕后来史学家称为“甲申政变”。
光绪十年(1884),阎敬铭任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他拖着病体,起早晚归,殚思竭虑,拟成开源节流之策各十二条,力杜浮滥,增加收入。当户部逐渐有节余时,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向户部要钱,他百般劝阻,坚决不予,被调离户部,后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他即愤然辞官还乡。
阎公复职后随左宗棠进京之日,光绪皇帝在十里亭相迎,当光绪皇帝瞧见左宗棠和阎公步入十里亭时,赶紧走下十里亭台阶迎接阎公,光绪激动万分地说:“二位爱卿一路风尘,免施大礼”,即刻上前挽扶阎公,发自内心说:“阎爱卿不计个人恩怨屈辱和得失,真乃大度之救时宰相也!”
“硬人”张奚若
张奚若(1889-1973),字亦农,号熙若,自号耘,朝邑仓西(今大荔县韦林镇)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后赴美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等职。著名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政治学家。
新中国成立后,张奚若看到真正属于人民的政治时代到来,便毫不犹豫的投身其中。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在讨论国歌时他慷慨陈词、据理力争,认为革命成功了、新中国成立了,但国人应当居安思危,所以坚决支持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新中国的国歌;后来议论国名,当他听到不少人支持“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个名字时,他又一次站起来申明个人意见,他说:“人民共和国”已经说明了我们的国体,“人民”二字指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已经把人民民主专政的意思表达出来了,所以,国名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适当的。他的意见终于被大会所采纳,在大会表决的热烈掌声中获得通过。1952年,张奚若担任教育部部长,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教育、劳动教育,完善课程和学制,推广普通话,制定《小学生守则》等。
1957年5月,中共要求党外人士帮助整风,毛泽东向张奚若咨询意见,他毫不客气奉送了四句话:“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视既往、迷信将来。”他解释说:“第一是好大喜功,总误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大,不管人民的生活和消费者的需要如何,只要组织规模大才过瘾。第二是急功近利,表现为强调速成,把长远的事情用速成的办法去做。第三是鄙视既往,许多人忽视了历史因素,一切都搬用洋教条,把历史遗留下来的许多东西看作封建,都要打倒。第四是迷信将来,认为将来一切都是好的,都是等速发展......”当时与会者中很多人听了他的发言感到震惊,怕他惹下乱子,为他捏着一把汗。但这时毛泽东主席说话了,他说:“我很欣赏这几句话。这几句话是好人说的,说这个话的人并非右派,我很喜欢这一位,这个人是个有正义感的人。”7月份反右运动全面展开后,他仍坚持自己的看法,并语重心长的告诫说:“虚心一点,事情还是能办好的”。其实早在1956年,他就针对当时的个人崇拜,一针见血批评道:“喊万岁,这是人类文明的堕落”。幸亏他这位辛亥革命的元老,被视为特殊人物,成了政府的保护对象,才侥幸没被打成右派,逃脱了大大小小运动的批斗。张奚若以高贵的人格捍卫自己参政尊严,可见他是一位高尚的民主人士。(大荔县纪委宋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