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它总绾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在欧亚文明互动、中原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佛教兴起之后不久,便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公元4~14世纪,古代艺术家们在此建造了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等一系列石窟,统称为敦煌石窟,其中尤以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最为典型。
敦煌研究院是国家设立的负责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敦煌西千佛洞和瓜州榆林窟保护、研究、弘扬和管理的综合性科研保管机构。创立至今已有71年,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敦煌莫高窟位于戈壁深处,鸣沙山与三危山环抱的绿洲之中。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
莫高窟现存洞窟734个,壁画38000平方米,泥质彩塑2290余身,是当今世界上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保存完好、艺术精湛的佛教艺术宝库,代表了我国在4~14世纪佛教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丝绸之路上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化及欧亚文化汇集和交融的结晶,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世界最长的画廊”和“墙壁上的博物馆”。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莫高窟第45窟内景。这铺塑像以佛为中心,两侧分别是弟子、菩萨、天王,由于人物身份的不同,表情和气质也截然有别,形成动静相宜、文武并俱的活跃气氛,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莫高窟第148窟内景。这身涅槃像头南脚北,面向东,右胁枕手,累足横卧,身长14.40米,是莫高窟第二大涅槃像。由于涅槃像是躺着的佛像,故又俗称“卧佛”或“睡佛”。在涅槃像头、脚部及背后,塑有前来哀悼佛祖释迦牟尼的73身菩萨、比丘、天人等,已被后代重修。
莫高窟第428窟内景。此窟为中心柱式窟,主室平面方形,塔柱四面各开一龛。本窟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壁画种类多样,情节丰富,形式完整,风格独特,堪称北朝洞窟之最。
莫高窟第112窟的壁画——反弹琵琶。在画面的中央位置,一伎乐合着音乐翩翩起舞,舞者屈身吸足举琵琶至颈后,左手上举右手弯曲作弹拨状,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反弹琵琶”。
莫高窟第328窟的唐代彩塑。此组彩塑群像,制作精细,神态逼真,形神兼备,是唐塑中的精品。左侧一身位已空缺,这尊供养菩萨于1924年被美国的华尔纳盗走,现存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
莫高窟自向游客开放以来,共接待中国及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000万人次的游客。
为了解决莫高窟文物保护和旅游开放之间的突出矛盾,敦煌研究院建设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放映数字电影《千年莫高》和球幕电影《梦幻佛宫》,为游客带来全新的观赏体验,缓解游客过分集中给莫高窟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
图为《梦幻佛宫》放映现场。该片是全球首部以石窟艺术为表现题材的超高清8k数字球幕电影,影片对莫高窟最具艺术价值的7个经典洞窟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
敦煌石窟群之一——榆林窟,又名愉林寺、万佛峡。前有榆林河流过,因此得名。位于今甘肃省安西县西南七十公里的南山山谷中。开凿时代不详,现存洞窟最早建于唐代,经五代、宋、回鹘、西夏续建,终于元。共有洞窟四十一个,东崖三十个,分上下层;西崖十一个。
敦煌石窟群之一——西千佛洞,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南约35公里的断崖上,前临党河。因其位于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及古敦煌城西,故名西千佛洞。始建时代不详,1941年张大千曾对西千佛洞进行编号,共有19号。后来敦煌研究院对西千佛洞进行重新编号,共有22窟。
经历了1000多年历史沧桑的敦煌石窟,十分脆弱,又处于不断的衰变和恶劣的气候环境之中,石窟病害众多、机理复杂、规模宏大,保护工作任务繁重。敦煌研究院十分重视石窟的保护工作。图为莫高窟第85窟的病害壁画修复现场。
敦煌研究院在敦煌石窟美术临摹和研究、敦煌石窟考古、敦煌史地、敦煌文献、敦煌文化等领域,完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并搭建了与国内外学者进行广泛交流的学术平台——“敦煌论坛”,先后举办了十多届大型敦煌学国际学术会议、五届古遗址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图为敦煌研究院举办的大型敦煌学国际学术会议、出版的研究文集和通俗读物。
为使敦煌艺术走出敦煌石窟,在日本、法国、英国、美国、捷克、印度、泰国、波兰、前苏联以及香港、台湾、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数十次敦煌艺术展览。图为敦煌研究院在香港文化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敦煌——说不完的故事”展览。
欢迎投稿 版权所有:中共渭南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渭南市监察委员会 渭南市纪委监委宣传部运行维护投稿邮箱:xyqf.gov.cn@163.com 陕ICP备09005814-1号 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4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