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旧历年底,却是小春天气,不冷,就穿得少些。里面是件银底云纹旗袍,外罩米色收腰中长呢服,打扮成素净妇人模样。将刚买的《异乡记》,放进黑色小皮包里,坐车去龙华。
新年的龙华,不算太热闹,更没有青草粉桃的江南景致。四周,一些徽派建筑风格的店铺,有点古朴的虚淡之影。开张的,就忙碌些,有一些,明显是关门,回家过年了。更多的,是一些待拆的迹象,颇显破败。十年前,我来过一次,那时龙华老街,还有繁华旧影的底子,隔了这许多年,世间白云苍狗,竟变幻如斯啊。
过街,是龙华陵园,边上的门店,依然有菊花、康乃馨在卖。红黄白三色,缭绕出一种庄重素意。陵园前,有一些乌黑小贩,脸上有岁月的细碎霜意,守着挑担,卖粉红玻璃纸包裹的香烛、银色锡箔纸扎成的元宝,以及花花绿绿的爆竹、烟花等。时而,有穿大红羽绒服的妇人,带着也一身喜气的孩童,庄重走过,不断刷新这新年的介质。
边上,是一佛具店,名锦盛缘,里面除有一般佛具供应,尚卖有酸木枝佛龛、红檀供桌等,价格不菲。旁边,有一古玩玉器店,是一家老夫妻店,两位老人,风干福橘似的脸,气味倒还沉静。店面狭窄,显得逼仄,进去,转了一圈,有些抹不开身。而在锦盛缘的旁边,也开一家玉器店,因是年轻女子经营,气息就温雅些,店里多有香包,葫芦,瓷器,玉器等温润什物。店门口,筐内,摆一堆形制可爱的小葫芦,撸一把,会发出“咕咕噜噜”的声音。
小葫芦怎么卖啊?我对这小东西发生了点兴趣。二十元一个。我拈了拈,风水小葫芦,色泽栗黄,形状像蚕茧,适合手中把玩,若摩挲时间久了,会起包浆。这些还可以做小挂坠的,挂在包袋、手机上。店主提醒说。想了想,虽是吉祥玩意,但不算便宜,还是放下了。
斜对面,就是千年古刹龙华寺。见古庙大门,黄墙灰瓦,翘角飞檐,有古时凛然盛意。花十元钱,买香花供券进寺,领一炷香,向里走。庙内香火缭绕,善男信女,也渐渐多起来了。庙内殿堂众多,有大雄宝殿,钟楼,鼓楼,大慈大悲殿,三圣宝殿,观音殿,龙华十方殿等,均有回黄转绿的纷纭颜色。佛像也众多,豪气纵横竖立着,均显妙相庄严,比较绚目。檐廊下,多挂有一排疏密适宜的小灯红笼,将新年的气氛情境写实了。
罗汉堂上有“福田花雨”几字,镶嵌于此,与这新年气氛也是适宜的。殿前天井,熙熙攘攘,均为虔诚求福之人。人多,参拜礼佛的心思,参差不齐,精神幅度却是一样的。有朝空祷告,有弯腰深拜,远望过去,风俗绘卷,也不过如此。大多为中老年人,也杂有青年男女与孩童。有一年轻女孩,戴白底黑点的圆帽,尖成玉兔的可爱趣味,与穿深咖啡羽绒服的青年男子,隔着门,向庙内的千手观音合拜,面容虔诚,神情微妙。有一面色素净老妇人,穿紫底宽松过膝棉服,在炉前,半蹲,弯腰,将银色锡箔纸钱,一枚一枚,快速投入其中;另有面容亲善老者,站立一边,高高举起手提袋,则将锡箔纸钱,“哗啦”全部倒进去。再隔开些,地上,摆有若干莲花小蜡烛,精翼地烧着,用一种微型的光和热,温暖着行愿祈福人的内心。
行至庙后,看到一款陈从周在牡丹阁上的题壁:华枝春满。有梅树两枝,在后厢,静静打苞,将庙内的春色,分匀去一大半。出门,庙外,近龙华塔边,有一株泡桐树枝节高挺。不远处,有双狮楹门的古迹,静静矗立着。古庙,是值得我们一再去的地方,因为它的精细,坚持,善于雕琢,也因为佛的久远,神秘,利于人的信仰,有个坚实质地的依托。再环顾龙华四周,全是渐起拔高的楼宇。有朋友说:上海是座寸金寸土的城市,生存不易。龙华也是。
我把香花供券,夹在那本《异乡记》里,对于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人来说,这座城市也确实永远让人充满了异乡感。 (鱼丽:上海著名散文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