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国枣乡”大荔县的冬枣园里,处处充盈着蓬勃向上的朝气,片片嫩绿色的枣叶在大棚里舒展身姿,大棚里不时传来正在掐芽枣农们的欢声笑语。近年来,大荔冬枣因“成熟早、品质优、规模大、品牌亮”倍受全国各地客商和消费者的青睐,被陕西果品国际年会评为“优质水果奖”。冬枣产业的不断升级,已经成为大荔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的棵棵“摇钱树”。
如今,“真社缘”、“红星”、“秦荔”等冬枣品牌享誉三秦,“大荔冬枣”公用品牌证明商标的注册申请已获国家商标局受理,它意味着“大荔冬枣”这四个字将成为这里出产冬枣的独有商标。而由大荔冬枣专业合作社潜心钻研,经脱水、烘干等工艺生产出的“冬枣脆”,在29届杨凌农高会上一经展出,便受到客商和消费者一致好评,并一举获得最高奖项——“后稷奖”。大荔冬枣产业链的延伸发展,让枣农对冬枣产业发展的前景更有信心、干劲更足了。
年产值23亿 让枣农有信心
日前,记者再次走进具有“冬枣第一村”之称的大荔县小坡村,一路上几乎家家大门紧闭,一打听才知道,村民们一大早就去枣园里忙活去了。来到小坡村的冬枣示范基地,连片的大棚冬枣一眼望不到尽头,阳光下显得更加耀眼,枣农们告诉我们,现在正是冬枣出芽期,如果不及时的掐芽修整,就会影响一年的收成,真应了那句“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的俗语。
村党支部书记薛安全自豪的说:“现在冬枣这么挣钱,村里人是一个比一个勤快,生怕自己比别人挣的少。”谈及村里发展冬枣产业的心路历程,薛支书是最有发言权:“和十年前相比,我们村变化大的很,以前家家盐碱地里种棉花,几乎没收成,娃上不起学,生活过不前去。也就是2002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尝试改良土地发展冬枣栽植,没想到一下子挽救了我们村,现在村里冬枣面积已发展到9600亩,村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02年的625元猛增到现在的7239元。”
为了发展壮大全县冬枣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大荔县依托区域资源优势,积极顺应市场需求,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冬枣产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红枣局,专门负责冬枣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和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又通过整合林业、农业、交通、水务等方面的资金和项目探索推广日光温室、春暖棚等栽培技术,先后运用冬枣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在羌白镇东羌白村建立了500亩大棚冬枣示范基地,在安仁镇小坡村建起了万亩有机冬枣现代高效设施示范园区,薛安全家的冬枣园,就是小坡村万亩有机冬枣的一部分。高效大棚技术的探索和日趋成熟,使冬枣的成熟时间比露天种植上市时间提前了20天左右,抢占了市场,避免了风险。就连大荔冬枣的“娘家”沾化县也来大荔参观学习,看到大荔县冬枣的发展规模和效益,代表们感概地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样的’冬枣,‘不一样’的摇钱树啊。!”
为了这项“朝阳”产业迅速壮大,推动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县长王青峰在多次调研中强调,要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园区,园区连农户”的推进模式,把枣农的这项主要收入来源保护好,要在项目上支持、资金上倾斜,把大荔冬枣产业发展壮大。现如今,大荔冬枣种植面积已达到了21万亩,以每年两万亩的速度递增,年产量达20余万吨,实现产值23亿元,占到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的30%,从事冬枣产业的农民达到了25万人,人均枣业纯收入1766元。
打造品牌 让枣农更安心
规模上去了,品质不能掉下来。品牌化已经成为提产保质的现代农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凸显县域经济实力和形象的重要标志。经过数十年的摸索前行,大荔冬枣的栽种技术、田间管理已经日趋成熟,无论是成熟期还是品质都在不断提升,随着“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的逐步完善,真社缘”、“红星”、“秦荔”等一批优质冬枣品牌在市场中日益受欢迎,品牌化使大荔冬枣的知名度、美誉度传播至省内外乃至世界各地,成为大荔响当当的新名片。
可谈及栽植冬枣的顾虑时,羌白镇东羌白村的种植大户孟令斌感叹地说:“这几年为了抢占市场,我们村45%的枣农下血本建温室大棚,而大多数枣农,依然是露天栽种,一遇到阴雨天,枣就开裂、腐烂,采摘不及时就会变红,价格就下来了,收入无法保障。”
同样,作为常年收购大荔冬枣的合作社负责人张晓刚也看到了冬枣产业蓬勃发展的隐忧:“我们每年收购冬枣的过程中,都能看到很多冬枣因为阴雨天裂开溃烂,说实话,我自己看着都心疼,更别说忙了一年的枣农了,如果能有一套标准化的加工生产程序就更好了,枣农的收益就更稳定了。”如何延长冬枣的货架期,延伸产业链可谓迫在眉睫,这也成为大荔县冬枣产业健康发展的新课题。
为了这个“朝阳”产业不要像流星一样陨落,大荔县想方设法为冬枣合作社和企业出谋划策,派驻精兵强将,协助外出调研、考察,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探索适合大荔冬枣产业延伸的深加工的路子。
深加工 让产业更有雄心
2013年,大荔冬枣合作社率先引进脱水、烘干技术,将鲜食冬枣加工成干脆、香甜且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在杨凌农高会上一展出,便得到客商和消费者的青睐,合作社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鼓励下,迅速建厂投产。
据企业负责人介绍,加工后的冬枣市场零售价能达到每斤150元,记者大概算了一下,按照当年鲜食冬枣平均收购价每斤15元,加工后的冬枣零售价就是鲜食冬枣的10倍,而企业在投产不久就为被收购的枣农增收75万元左右。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冬枣华丽变身,不但让大荔冬枣的产业链向纵深方向延伸,也让当地枣农吃了一颗定心丸。
为了能使经过深加工的冬枣品质不变、营养价值不流失,在生产工艺上,县农业部门与企业一道前往河北沧州考察学习冬枣深加工技术,采用国际先进的果蔬真空低温脱水技术和真空冻干技术,不断尝试调整和反复实验,研发出了一套适合大荔冬枣的深加工技术。同时,从源头保证质量,利用合作社优势,为枣农提供从农资、栽种、田间管理、成熟期管理等等一整套的标准化技术支持。枣农们看到了专业化栽植的优势,也开始逐渐摒弃坚持多年的“土法子”。合作社推行的专业管理技术不仅极好的保障了冬枣的品质优良,更为大荔冬枣产业深加工探索出了一条长远发展的新路子。
县委书记孙云峰多次来到生产车间,深入了解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经营状况,他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表示乐观,鼓励企业要用现代工业理念去做企业,围绕县域特色农产品开发系列生态绿色食品,高起点、高质量做优品牌,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壮大企业实力,助力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现在,大荔县冬枣产业链条延长了,冬枣产业转型升级了,农民致富增收途径拓宽了,这让大荔的枣民更安心了,心气也更高了,也让大荔县的特色农产品更具发展潜力和优势。(大荔县宣传部 李华 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