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WAP手机西岳清风网
拿得起放得下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3-30 04:50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个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傅怎么了?竟敢背一个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傅,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一个人心胸宽广,思想开朗,遇事拿得起、放得下,才能永远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人生中,我们最放不下的是“名”和“利”。
我想起了《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记载的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公孙仪的人。他在鲁国做宰相时,全国上下都知道他喜欢吃鱼,于是都抢着买鱼送他,可他概不接受。他的学生问他,老师喜欢吃鱼,可别人送鱼给你,为什么不收呢?他回答说,尽管我喜欢吃鱼,可是我不能收别人的鱼。因为接受了别人的鱼,就必然要看着人家的脸色办事,就可能违背法律,我的宰相职务就可能被罢免。
公孙仪不为物累,高风亮节。一个人如果不能固守精神家园,就会让物质欲望、本能需求恣意膨胀。公孙仪眼中的“利”已经放下了。
《唐书·卢承庆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一个运粮的官员由于发生粮船沉没的事故而受到处罚,卢承庆先是在考功时给这位官员评定为“中下”等级。那位官员得知后,既没有提出意见,也没有任何疑惧的表情。后又决定改评为“中中”等级。那个官员依然没有发表意见,既不说一句虚伪的感谢话,也没有感动的神色。卢承庆见他这样非常赞赏,脱口称赞:“好,宠辱不惊,难得!难得!”当即又把他的功绩改为“中上”等级。
人生一世,荣与辱、得与失在所难免。卢承庆宠辱不惊,他眼中的“名”同样已经放下了。
“名”和“利”的追求和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人的成长与成就。然而,一个人对“名”和“利”患得患失,甚至存有非分之想,因而欲望膨胀,欲壑难填,到头来为“名”和“利”所役,为“名”和“利”所累,定会身败名裂。一个人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计得失荣辱,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才能够拿得起、放得下,进而达到宠辱不惊的最高境界。拿得起、放得下,不是对“名”和“利”的消极回避,也不是看破红尘,而是淡泊名利、远离喧嚣的一种坦然,一种从容。(杨治邦)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