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调到我们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办公室专门从事信息宣传工作。当时的我踌躇满志,决心干出一些成绩。我一上班就买来相关书籍,认真研究信息的写作方法,虚心向老同志求教,并随时注意单位的工作动态。终于,我编出的第一期信息经局领导同意后印发了。当时,我局的信息汇编是要向县里报送的,包括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县委县政府办公室以及分管副县长。我在每个信封上认真地写下相关领导的名字,然后骑着自行车送到县四大班子的收发室。至此,我的工作就圆满完成了。至于他们是不是转发,领导们是不是看,那就不是我的事了。
隔了一段时间,当我把第二期信息送到县政府收发室时,收发室的同志让我到分管副县长那里去一趟,说副县长找我。我一下子呆住了。长这么大,我还没有见过县级领导呢!我一路上忐忑不安,一直在想他为什么找我,是不是信息出了差错或纰漏?我听一些老同志讲过,有的领导看信息特别认真,经常能挑出一两个错别字来。我可是认真校对了好几遍呀!当我胆怯地敲开分管副县长办公室的门后,他和颜悦色地问我是哪个单位的,之后笑着说:“你的信息编得不错,今后继续努力。”说完,他从办公桌上拿起一个信封递给我,说:“这是你装第一期信息的信封。你拿回去,还可以接着用。”我接过一看,可不是,那上面是我的字!我离开分管副县长的办公室时,心里有些愤愤的:就为了一个信封,害得我提心吊胆,还要上一趟四楼,他可真能折腾人!
想是这么想,我还是按照他的意思办了。那以后,我就用那个信封给他报送信息。每次报送后,再去时,我都会发现那个信封静静地躺在标有我们单位名称的信箱柜里。我只需把新一期的信息装进去就行了。慢慢地,我喜欢上了这种方式,因为用旧信封起码能让我少写几个字。没想到,这个信封在我和分管副县长之间进行的接力传递,延续了长达三年之久,直到他调走。他调走以后,我就把那个信封收藏了起来,直到现在。
当时,我并不明白分管副县长的用意,一直认为他坚持用一个信封是小题大做,甚至是做做样子。直到这几年全国上下都在号召节能减排,我才突然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我粗略地算了一笔账:三年时间我大概编了120期信息,按照每个信封1角钱的成本,用120个信封就是12元钱,而我只用一个信封,无形中节约了11.9元。而每次我还要报送另外8个地方,如果也只用一个信封,就能省下8个11.9元,也就是95.2元。也就是说,给每个领导报送信息时,如果重复使用一个信封,三年就能省下107.1元,即每年可以节约35.7元。如果全县按60个单位计算,光一个小小的信封一年就可以节约2000余元。这么一算,还真能算出一大笔钱来。
都说节约从自身做起,从小处做起,看来是很有道理的。别看我和分管副县长之间一个信封的故事很不起眼,但是它传递的却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一个关乎如何勤俭节约的命题。(检察日报 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