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WAP手机西岳清风网
我姓真 我骄傲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9-11 05:59
记得小时候,我曾经问过父亲,爷爷叫什么,太公叫什么,可是父亲只记得爷爷的名字,太公的名字就不甚了了,因为父亲九岁时爷爷就去世了。当时我很失望,以为自己生命的源头再也无从考究了。
走出松溪后,外界的刺激却不断强化了我的姓氏观念。到学校报名,老师说,有这个姓吗?我是第一次看到。在以后的日子里,需要“自报家门”的时候,这样的情况十有八九会发生。有的还会问:是少数民族吗。有时我也会幽默馈赠:是汉族中的少数民族,因为人口少嘛。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有的干脆把真写为曾,至今我还保存着一本姓曾的借书证。
因为姓真的不多,所以我们倍加珍惜家族感情。听到哪个学校有姓真的,周末就会去找他玩,往往一见如故。在一中念书时,看到楼下宿舍门口贴有姓真的学弟名字,便前去相见,以兄长自居,在福州念书时还想方设法给他邮寄师大附中的试卷和参考书。前些年,看到一篇文章署名“真源”,便写信去问作者是不是姓真,结果闹了个笑话,人家是笔名。
1994年,松溪县真氏后裔着手编修族谱,没想到,在旧族谱上却找到了爷爷的名字,当时那种认祖归宗的激动劲至今还印象深刻,于是为修谱忙得不亦乐乎:复印、搜集资料、核稿等。当然新修的族谱上我们全家都榜上有名。
闲暇时翻翻族谱,发现祖上还有不少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南宋的真德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他在任地方官时,为赈灾将其母生辰所收寿礼及初到任时各衙门所送礼包,尽数用于救灾。所以宋理宗接见他时称赞说:“闻卿所至,爱民如子。”《宋史》称真德秀“立朝不满十年,奏疏无虑数十万言,皆切当世要务,直声震朝野。四方人士诵其文,想见其风采。”他的门人刘克庄称其“律已清苦,虽贵无余赀。”廉政勤政可见一斑。在被罢官期间,则“身逾退,道逾专”发奋研究理学,撰写了《大学衍义》等影响深远的理学著作,元仁宗称他的《大学衍义》“治天下此一书足矣。”后世康熙、乾隆、纪昀及当今学者均称赞有加。
族谱的撰修,为后人研究祖先提供了文字依据,对照族谱所载,纸上的祖先与现代的真氏后裔竟然有许多相似之处。祖先好学,人才辈出,现在真氏受教育水平也不低,尊师重教的学风不减;祖先正直,现在的真氏后裔无论从政、经商还是务农,为人正直却如出一辙,祖先的“廉政、勤政、公正,仁爱、谦逊、坚韧”等处世美德在真氏后裔身上频频闪光。家族中有一人在经济部门工作,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先后有两人因为经济问题受到处分,而他却岿然不动,他自己的解释是:这都是真德秀的遗传基因在起作用!
同时,族谱的撰修也加强了族人的沟通,家族的活动更多了。每年的清明节全县真氏族人都要相聚,上午扫墓,下午聚会,而平时不定时的聚会则有多次,互相之间和睦相处,按辈份相称,情同一家。突然之间,我发现了中国人姓氏的科学性,纵向千年不变,横向四方不苟,只要是同姓,就会有“三百年前是一家”的认同感和亲近感,这种姓氏文化,既与现代遗传科学相吻合,又与现实和谐社会相统一,这是人与人之间多么美妙的关系!
真氏家族,在祖国大家庭中,只是万余个姓氏中的一个,人口相对较少,当代也没有什么显赫的人物,但我们却是一有延续的历史、有传统的家规、有廉洁的基因的家族,是一个“天下无二真,真姓无二心”的家族。
我骄傲,我姓真!(福建省松溪县旧县乡 真强旺)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