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报》27日发文说,买官卖官已经成为全球性病毒,并不是哪个国家的专利和特色。文章揭示了美国式的“买官卖官”。
文章摘录如下: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以后,他的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席位就空出来了。根据美国法律,联邦参议员如果在任期内离职,则由参议员所在州的州长任命一人填补空缺,任期到时再行选举。于是,该州的州长布拉戈耶维奇就放出话来:“谁要是想接替奥巴马这个职位,谁就得给我提供有价值的东西。”
为此,布拉戈耶维奇还明码标价,开出了四个具体条件:一、给自己提供五十万到一百万美元的政治捐款;二、或给自己谋得非营利组织年薪三十万美元左右的职务;三、或为自己的妻子帕蒂谋得某一公司年薪十五万美元的董事职务;四、或为自己在奥巴马新内阁中谋得一官半职,譬如卫生部长或者驻外大使。
你想当这个议员吗?那你就至少答应我一个条件。或者给我五十万到一百万美元赞助,或者替我找个年薪不低于三十万美元的差事,或者给我老婆谋个年薪十五万美元的虚职,或者帮我登上更高一层的宝座。
更让人吃惊的是,布拉戈耶维奇“并不认为自己在做什么错事”。明知道有人在监听他的通话,却仍毫无顾忌。有人说:“他就像个急于完成年度销售任务的促销员,想方设法要把手中的货物卖出去。”
在美国,这样的事情一点都不奇怪。美国法律规定,公民有权通过政治捐款表达个人的政治意愿,这是美国式民主的一个特色。由此也催生了美国的一个特殊行业,即“专业说客”。白宫北边毗邻的街道,是著名的K街。里面高档写字楼和豪华餐厅林立,整条街被称为是游说公司的“权力走廊”。
说客们专门给企业家和政界人士牵线搭桥,企业家为政客捐款以便在其当选后谋得一官半职,而政客选举必须要金钱支撑,否则绝无胜算。成功说客很多都是从政界退出的前议员、前州长、前办公厅主任等等。游说在美国已经发展成专门的学问,大学还开设了这个专业。
比起背后交易来,公开买官卖官倒是有一些好处。第一是买卖公平。卖官者把各种各样的官帽子往枱面上一摆,一边卖一边吆喝:“快来买呀,官帽大批发啦!这个五十万元一顶,那个一百万元一顶。买回家去,保你财源滚滚,荣华富贵!”这样,只要是有钱,谁都可以参与竞争。看准哪一顶,就买哪一顶。第二是便于监督。谁是卖主,谁是买主,卖了多少顶帽子,收了多少钞票,大家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第三是能够增加财政收入。你买了官,总得缴一点个人所得税吧。按百分之二十计算,卖一百万元,要缴二十万元。卖一千万元,就得缴二百万元。拿这些钱去救助贫困户,能发挥不小作用。
当然,干什么事都不能太出格。美国虽然允许政治捐款,但那多是在任职之前。他为你的竞选投资,你可以在当选之后为他安排一官半职。如果想在上任之后捞取好处,还是得讲点策略和手段。像布拉戈耶维奇这样,公开说谁给我有价值的东西,就把这个议员的位置交给谁,难免会引起公愤。到了民怨沸腾的地步,上边想保你也保不住了。
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私心;有私心的地方,就会有人利用公权谋取私利。所以说,买官卖官已经成为全球性病毒,并不是哪个国家的专利和特色。只是有的国家多一些,有的国家少一些,有的隐蔽一些,有的公开一些,有的“安全期”长一些,有的“安全期”短一些。只要当官有好处,就会有人卖有人买。按经济学观点,这也符合市场法则。(汪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