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WAP手机西岳清风网
漏油事件彰显美国公务员管理缺陷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7-10 06:54

举世瞩目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但这一灾难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直接肇事者英国石油公司一直是人们口诛笔伐的主要对象,但负责审批开采权并对其收税的美国矿管局也难辞其咎。为了平息民怨,该局局长已宣布辞职,但美国媒体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对其“炮轰”。美国矿管局在整个事件中究竟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其许多雇员的劣迹早已饱受诟病却始终平安无事,这是否也反映出美国公务员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着缺陷?
    管理部门不尽责
    事故发生后,美国的相关管理部门在民众的眼里很不尽责,主要表现在:
    首先,事故初期对其重视明显不足。钻井平台爆炸后,管理部门并未意识到这会成为一场环境灾难,也没有将其紧迫性迅速报告白宫,直到爆炸后第四天美国政府才对此作出正式反应;而且从事故初期的定性来看,白宫称其为“寻常事故”,美国海岸警卫队称“情况稳定”,事后看来这都明显失实,而其依据都是矿管局作出的事故定性。
    其次,着力点一再跑偏,缺乏主动参与精神。美国管理机构以及奥巴马本人咬住不放的不是事故本身,而一直是英国石油公司。他们谈论最多的就是不能“便宜”了这个肇事者。在漏油问题没有眉目的时候就先拿后者开刀,要其迅速拿出首笔清理油污所需资金,并“炮轰”其给股东分红的行为,国会还组建了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专门追究责任;而在接受CNN的采访时,奥巴马又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于据称可吹散或加速降解浮油的超强飓风上面。
    再次,缺乏自我反思,一味推脱责任。漏油事故发生后,美国国会紧急召开了几次听证会,包括内政部长、矿管局长等在内的相关管理部门的头头脑脑都悉数到场作证。有议员质问矿管局长:“你们此前是否试验了防范爆炸的装置?”局长回答说:“那应该是由操作者而不是我们来试验。”议员又问:“如果英国石油公司说已经试验成功,你们怎么办?”局长答道:“我们会观察一些试验,但不会观察全部。”面对来自各界的对矿管局内部管理的指责,这位局长也不得不承认存在的问题,但一再宣称矿管局的问题中有很多都是延续自布什政府时期,言下之意跟本届政府无关。终于,国会议员忍不住插话道:“你为何总是谈论上届政府的事情,不能谈谈现在吗?”而在内政部长10页的证词中,谈及的所有内容几乎都是事故发生以来他进行了何种努力,取得了多少成就,却很少谈及自身存在的不足。
    不能说管理部门没有付出努力,但本该分秒必争的堵漏行动却在爆炸发生后多天仍一筹莫展,而且没有人为此承担责任,处在风口浪尖的矿管局长最终也是在媒体的压力下被迫辞职的。难怪有超过60%的美国民众认为,美国行政部门表现不佳。
    矿管局的积患
    美国矿管局隶属于内政部,主要负责管理美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它有1700名雇员,既是一个监督和管理者,也负责向油气公司收取矿区使用费。依据美国国会的立法,墨西哥湾北部的浅海大陆架及其周围的海域都是美国联邦政府的财产,政府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把那里的油田租给石油公司开采。而中标公司须把其开采原油的部分份额(12.5%至16.7%)出让给美国内政部,内政部再按照市场价格将其卖给能源部用作战略石油储备,所得收益用于治理防范采油带来的环境破坏。但是,多年以来,矿管局在履职方面一直受到国会和环保组织的谴责,被称为“集体腐败文化盛行”、“没有职业道德”、“疏于坚持规章制度”、“对风险的评估跟不上深水钻井日新月异的发展水平”等。有鉴于此,奥巴马任命的内政部长上任10天之内就颁布了一个措辞强硬的道德改革议程,希望借此来改变矿管局一贯低劣的公众形象。但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的发生再次证明,矿管局的积患根深蒂固,很难通过一纸规定就得以改观。
    当前美国矿管局存在的问题有体制上的,也有管理上的,主要包括:
    第一,这一机构同时兼具监督和收费的双重职能。矿管局负责审核油气公司的资质及监督其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同时每年还从油气公司收取超过130亿美元的费用,占到内政部总收入的95%。矿管局长就像一名司机,一只脚踩在油门上,另一只脚踩在刹车板上,但开得更快的欲望远远超过开得稳一点。事故发生后,内政部长宣称要对矿管局痛下杀手,将收费职能与租赁和管理职能分属不同部门,以便杜绝后患,但媒体对其效果并不看好。
    第二,“旋转门”现象突出。“旋转门”机制指的是一些人在石油公司工作,随后进入政府机关,接着又回到私人机构。他们在矿管局工作期间可以了解很多内部运作程序,熟悉上下级的行事风格,积累广泛深厚的人脉。供职于石油公司后,可以利用自己的各种资源对现在的管理者施加影响。为此,参议员尼尔森提出,要强化联邦管理者在离开政府机关以后要等两年才能进入私营公司的现有规定,而且禁止管理者收取石油公司的礼物,放弃所有石油公司的股票,并禁止他们为石油公司打零工。
    第三,缺少对双方不正常关系的制约。矿管局很多雇员一直被认为与其管理对象间存在“过于亲密”的关系。内政部曾花费了两年时间和530万美元来调查矿管局的腐败情况。其报告显示,矿管局雇员从数不清的石油公司那里获取礼物、钱财、球票、毒品、性服务、旅行以及工作机会。从2002年到2006年,丹佛矿管局几乎55%的成员收过油气公司的礼物和酬劳。其中还有两个至少收受135次礼物和赏金的人,在面临调查时居然毫无悔意。作为回报,矿管局的审查者允许油气公司的人员用铅笔随意填写检测报告,他们自己再用钢笔描一遍,有时还为对方伪造对于水下资源开发至关重要的审查报告。这些现象存在多年,但即使知道不合适,大家也都习以为常,深厚的腐败文化使之难以自律,以至于有议员发狠要剥夺其相关职能。
    美国公务员制度的缺陷
    总的来说,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折射出的是美国一些公务人员的能力不足和道德败坏。前者主要涉及到公务员的录用、教育培训、考核等方面的问题,后者则反映出其职业道德操守。19世纪中后期美国曾流行分赃制,一名官员一旦上台,就会利用职务之便为在选举中出力帮忙的人提供报偿,将各种级别的公务员职位分给他们。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彭尔顿法,专门用来规范公务员的行为,它是美国政府组织管理从政党分肥、任人唯亲转变到注重业绩、任人唯贤的里程碑,是美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标志。1979年1月,美国国会出台的公务员改革法生效,其中专门提到关于人事管理的九项禁令,而且还对政府官员的个人财务公开有明确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美国公务员管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规定本身存在漏洞。如1991年1月1日生效的道德改革法案规定:任何政府雇员离职后不得代表除美国政府外的任何人,就一项在职期间曾亲自介入并具有实质性参与的事务同美国政府交涉;任何政府高级雇员在离职后一年内不得代表美国政府外的任何人,同曾任职部门的人员沟通或见面,以影响政府人员的官方行动。但并没有禁止前政府雇员向油气公司提供决策所需信息。高级和最高级公务员离职后不得与原同事或下属套近乎的期限也只有一年。而对普通政府雇员离职后的行为也几乎没有任何约束。
    第二,年度考核流于形式。原则上对单位的业绩考评均由预算部门负责,对个人的考评则由各机构人事部门或行政办公室负责。但一方面考评原则一般不强调区分优、劣、功、过,“皆大欢喜”是管理者期望的正面效应,各机关实际进行的是一种简单的年度考核办法,即个人述职—上级评定—反馈意见—奖励表彰;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对各机构也是隔4年到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进行一次考评,虽然也叫年度考核,但类似抽查。另外,美国一些州对高级官员如州的正、副厅长等则不进行考评。
    第三,缺少系统外因素的制约。1992年,美国联邦政府采用了新的财务公开报表,适用于存在利益冲突工作的公务员,涉及到其收入、职责、兼职、福利计划、礼物和差旅费等详细内容。但报表却对公众保密。而考评采取的也是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的形式,主要是被考评者与考评者(一般是直接上级)间的互动,群众参与性不大。 (中国廉政网——中国纪检监察报)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