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华酒店、定制跑车、黄金饰品……这些颇具消费主义意味的符号,是多数人长久以来对于迪拜的固有印象。在互联网上,关于迪拜人动辄一掷千金的故事,也往往能引来围观者的啧啧称奇,并以玩笑的口吻冠之“土豪”的称号,而“任性和挥霍”则被看作是这里的人们日常生活的代名词。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迪拜,无论是所住酒店,还是诸多公共场所,随处可见迪拜人在消费领域的日趋理性和日常生活中的节约细节。
朱美拉酒店的古城集市,是当地人休闲步行的热衷去处,也是各国游客颇为青睐的景点。集市内的黄金自动贩卖机,是人们刷卡自选和购买黄金制品的地方,以往都是人气十足。而如今,黄金自动贩卖机静静地靠在集市内的一角,很少有人问津,偶尔有外国游客上前,也多是拍照留念而已。常年在集市内经营传统服饰生意的店主萨利姆说,“迪拜人一直都喜欢黄金,但现在的消费要理性和克制了很多,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
如果说“黄金热”的降温代表着迪拜人消费观念的悄然变化,那么对于水、电和食品等资源的节约,则体现出迪拜人在生活方式和理念上的转变。在迪拜,随处可见阿拉伯语和英文双语的“节约用水”标识,这在过去多年间是很少见的。迪拜的气候炎热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仅42毫米,且蒸发量极大,地下水资源无法得到有效补充,蓄水层水位大幅下降。因此,海水淡化是迪拜长期以来获取日常生活用水的重要途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淡化过程所产生的海盐,其处理过程也会对局部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在与阿联酋迪拜经济发展局对外事务联络部主管哈桑·达尼的交谈中得知,根据当地水务部门的统计,过去几年,迪拜酋长国是世界上建筑内水消费比率最高的地区,人均日消费水近600升,不仅高于美国人均日消费水400升的水平,更是远远超出加拿大、日本和诸多欧洲发达国家的数据。一方面是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另一方面则是居高不下的用水量,两相作用,令迪拜的生活用水供应感受到越来越明显的压力。为了缓解这一问题,除了通过召开国际前沿科技会议来寻求水处理方案外,迪拜政府也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节约用水,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层面开始改变用水习惯。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节约用水”的观念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迪拜人中形成了共识。
漫步迪拜街头,造型前卫、创意独特的建筑,近年来一直是迪拜对外推介的名片之一,也是人们印象中的奢华代表。不过,这些规模宏大的建筑,其日常运行和管理,在近年来正沿着一条节约和环保的路线前行。按照阿联酋总理、迪拜酋长国酋长谢赫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颁布的命令,迪拜所有新建和已有的建筑,都必须符合“绿色建筑”国际环保标准,该标准要求以最小的电力或其他能源消耗获取舒适的室内环境,从而节约电力资源,特别是减少冷却、照明等对电力的消耗。
民以食为天,是自古不变的道理。迪拜90%以上的农产品依靠进口,这不仅与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息息相关,也与过往的石油收益之丰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根据国际粮食政策研究室的预测,由于温度升高和自然灾害等因素,世界市场上谷物和其他基本食品类商品的价格到2050年期间将上涨50%,对亚洲和非洲市场的影响尤其严重。一方面是粮食供应前景的紧张,而另一方面,粮食浪费现象还未能得到有效杜绝。据当地市政部门2014年的统计,迪拜的居民生活垃圾中,38%为食物垃圾,这不仅对城市环保和清洁工作造成了巨大压力,也是对粮食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在加大对本地自主农业扶持力度的同时,迪拜政府关于“节约粮食”的宣传,也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许多餐厅在顾客点餐时,会根据人数给出菜品数量的建议;学校食堂会设置温馨而不乏时尚感的提示牌,提醒学生们根据个人需要取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超市的食品货架前,卡通造型的提示卡片会为顾客明显标示出食品的保质期,并提示顾客在此之前“把我吃掉,别把我丢掉”。
以富庶而闻名于世的迪拜,理性消费和保持节约的风气正在悄然流行,这诚然是客观现实的需求所致,也是人们对现代生活理念和方式的重新认识和自我调整。在自身追求生活品质提升的同时,让世界变得可持续和更美好,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迪拜人的心声。(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