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以下简称《实录》)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本书收录了朱镕基于1987年12月至1991年4月在上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谈话、批语、信件等106篇,照片83幅,批语及书信影印件9幅,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引起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的兴趣。捧读这本书,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那个时期上海改革和发展的历程以及朱镕基独特的领导风格。
不等不靠,积极主动
由于体制原因,朱镕基出任市长之时,上海的交通拥堵、住房困难、环境污染等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对此,朱镕基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他提出了把解决副食品短缺问题作为提振精神、鼓舞士气的突破口的主张。经过努力,现代化的副食品生产、购销系统初步形成,“菜篮子”品种逐渐丰富、价格趋于稳定,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与此同时,以交通为中心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朱镕基用心最多的方面。广泛调研之后,他提出了许多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具体意见。为了筹措建设资金,他主张砍掉一批楼堂馆所项目,同时,努力争取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一些发达国家的优惠贷款。很快,虹桥机场候机楼改造、市内20万门程控电话扩容、苏州河污水改造一期工程、地铁一号线、南浦大桥五大工程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上海市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开始建设。
针对上海工业原材料缺乏、价格上涨的实际困难,朱镕基决定重点上马冷轧薄板、30万吨乙烯工程等项目;同时,调整纺织、冶金等传统行业,发展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举措,加速了上海转型发展步伐。
为了提高政府机关工作效率,朱镕基要求“必须首先转变政府工作的职能,少管一些你管不了的事情”,“不要把什么事情都抓在自己手里”,市政府的各个委办局要“多把精力放在宏观管理和监督方面”。政府放权对于调动区县和企业生产建设的积极性起到了有效的激励作用。
改善投资环境,必须提高市政管理水平,尤其要解决“脏”和“乱”两个问题。他对城市交通与街道秩序、垃圾处理以及出租车、公共交通、宾馆、商店等服务工作都亲自过问,并经常深入基层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提倡通过开展优质服务改善投资环境,树立上海国际化城市形象。
学习借鉴,着力创新
为了让老百姓吃得好、吃得便宜,市政府派出专门小组赴北京、天津等地调研取经,结合上海实际,制定了副食品生产和购销体制改革整体方案,实施产供销一条龙改革。
住房难问题怎么解决?朱镕基多次深入旧城区和棚户区察看,借鉴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提出上海要走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努力建房的道路,在全国率先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发行住宅建设债券。在《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形成过程中,他提出了改造旧城区、棚户区的整体构想,然后多次请教国内外专家论证。在他的建议下,房改方案交给全体市民讨论。这一做法不仅使方案更加完善,而且赢得了社会各界对这项重大改革的共识,为上海住房商品化改革和政府强化住房保障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全国的住房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怎样才能让企业尽快走出效益滑坡困境?朱镕基从转变观念入手,引入竞争机制,迫使企业到市场中去求生存。在企业内部,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招标;在企业外部,推行简政放权,把政府委办局的权力下放给区县和企业。职工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企业逐步走出困境。
质量保生存,创新求发展。“厂长一定要有质量意识。看不到质量是上海的生命、没有这种高度质量意识的人不能当厂长”,上海要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强技术开发,走质优价廉的路子。为此,在朱镕基倡议下,上海重点抓了“桑塔纳”轿车及其配套国产化、上海贝尔公司程控电话交换机及其配套元器件国产化等14个项目的攻关。
朱镕基在一篇反映外商在上海投资要通过上百个关卡的调查报告上奋笔疾书:“呜呼上海,不改革,要完蛋。”为改善投资环境,他提出成立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并亲自兼任外资委主任,实现“一个机构、一个窗口、一个图章”对外,为外商投资提供“一站式”服务,将原来审批一个外国投资项目需盖126个章,简化为仅盖一个章,办事效率大幅提高。“上海速度”也由此在全国闻名。
积极引进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公司,并于1990年底开设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朱镕基的“三个中心”(商业中心、外贸中心、金融中心)主张成为后来上海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严格自律,体察民情
在朱镕基身上,严格自律、率先垂范的共产党人品格体现得十分突出。为使《关于对政府机关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发扬艰苦朴素作风的若干规定》得到有效落实,他宣布:“先从我做起,从市政府做起,我们市政府的人员下基层、到工厂,无论如何要做到‘一菜一汤’。”他指出,“最重要的是领导干部要带头”,2000多名市委、市政府局级干部“要都行得正、坐得稳,不请客,不送礼,不吃请,不拿公款挥霍浪费、给自己修房子。不干这些事,上海的廉洁风气就一定能够形成”,“如果整天脑子里只想着自己的房子、自己的汽车、自己要出国,不想工作,那上海就没有希望了。”
强调服务,必须全面掌握情况。对此,朱镕基指出:“要为人民服务得好,就需要了解群众的疾苦,了解他们的要求,同时也要了解我们工作中的成绩和缺点,特别是各种制度的弊端和我们队伍中的腐败现象。”他要求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带头,“要到下面去体察民情,了解真实情况”。他非常注意通过信访等渠道了解民情,他说:“通过信访工作,不但能跟人民群众建立一种信息的联系,而且可以促进我们同人民群众建立起血肉关系。”他十分注意从群众来信中了解“群众的脉搏、人民的情绪、大众的要求”,据此“正确地估计政府工作的成绩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
朱镕基痛恨各种形式的官僚主义,带头深入基层,倾听一线干部群众的意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意总结实践经验,提倡讲真话、办实事,勇于负责、敢于担当,言必行、行必果。他要求领导干部要“为政清廉,办事高效,做问心无愧的人民公仆”,“市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的领导,特别是厂长,要到第一线去跟群众一起摸爬滚打”,“不解决问题,不拿出意见,就不要开会”。朱镕基一针见血地指出:“相当大一部分批办事项都长期拖着办不成。一是机关重叠,互相牵制,扯皮习以为常;一是主要负责同志不过问,听之任之。”对此,他要求对“《每日动态》反映出来的问题,过了一天两天,去查问一下,有关的副市长和委办局对这个问题有没有批示?有没有去查办?”在他的要求下,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建立了领导重要批办事项一抓到底督办制度。
朱镕基不怕得罪人,敢于当面批评人是出了名的。同时,从他在市委常委三次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中我们看到,他对自己的缺点作过诚恳的自我批评。他在一次讲话中说:“很多同志都很爱护我,说我的脾气太大了,批评人家太狠了,往往当着别人的面使人家下不了台”,“我这个毛病要改,批评要注意方式,要注意效果,要肯定成绩,多进行个别谈话。但是不公开批评,往往难以使大家吸取教训”,“我没有别的目的,我只是要为上海人民服务好。特别是我作为第一把手,如果不能严格地要求大家,我不来说话,谁来说话呢?我想应该提倡一种精神,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什么情面、关系也不要讲。”
此外,《实录》还选入了朱镕基在上海工作期间关于浦东开发、干部培养、环境保护和治理水污染、科技、教育、文化事业、新闻宣传等多方面的讲话。仔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对朱镕基的领导风格有一个全面真实的了解。(中国纪检监察报 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