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从历史评论的角度梳理了中华历史上具有开创时代的盛世经验,剖析衰世乱世呈现的历史教训,得出拨乱世致升平的历史主流趋势。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对我们分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探求国家治理走向良性运转的最大公约数,寻求社会共识,凝聚社会力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编辑推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读完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王兆雷先生所著的历史评论《中国历史的主流趋势》一书,真有这种感觉。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总有一些忧国忧民之士积极为社会把脉,为民众鼓与呼。悲观、牢骚、抱怨、沉沦不应该成为社会的主流,社会治理走向公平正义是政治的核心价值观。文人别无长物,唯有一腔热血、一支秃笔,力争为这个社会转型时代说点什么、做点什么。少抱怨,多践行,位卑不敢忘忧国,让我们每个人都努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和建设者!
【作者简介】
王兆雷,生于七十年代初,陕西安康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报》特约评论员。研究方向为历史治乱盛衰所呈现的特征、中华传统文化。著有《中国历史的主流趋势》、《让未成年人远离犯罪》、《中国老龄事业发展之路》等著作。
【目录】(节选)
第一部分 开创时期的历史经验
千古一帝-----秦始皇
论泰山气象------评汉武帝与唐太宗
大政治家的风度-----宋神宗
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明太祖
第二部分 衰世乱世时期的历史教训
三国时代----乱世出英雄
短命的晋王朝-----从统一到分裂
南北朝-------乱世到衰世
五代十国------乱局丛生
元朝-------政治制度设计的不平等
一声叹息-----267年的大清王朝
自上而下的改革缘何失败-----戊戌变法
第三部分 历史责任与历史担当
辛亥革命-----千年的变局
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展现
中国共产党的建国大业----走向复兴之路
敬畏中华历史的传统性与延绵性
......
【精彩书摘】
论泰山气象——评汉武帝和唐太宗
王兆雷
导言: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的政治风度,就在于能领导群贤共治。第一流的政治家有一个特点:开诚布公。意思是集体智慧,态度诚恳。没有私心。政治是大众之事,自然需要开诚心,布公道。开诚心是一种高尚的风格,办事公道就会深入人心。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在山东省邹城市。孟庙里有一竖匾,上书“泰山气象门”5个大字。“泰山气象”四字取义于北宋大儒学家程颐之说:“曰仲尼元气,颜子春生,孟子并秋杀尽盖亦时然而已。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之气象也。”气象一词,具有春风化雨,万物并育之意。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大政治家,都会有泰山气象的风度。以身作则,上行下效是孔子和孟子对作为政治家所具有的风度和原则评价的一项准则。风吹草动的领导艺术表现在:风不吹,草不动。草要动,风就吹。以身作则,风清气正是历史上政治家必须具备的风格之一。而这种气象的表现就是:风清气正。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世界公认的盛世王朝——汉朝,唐朝。汉朝执政476年的历史。唐朝执政289年。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涌现许多优秀的皇帝。这其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被后世称赞和历史公认的大人物。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历史上皇帝很多,但真正建功立业并为史家称赞的皇帝却不是太多。而这其中,汉武帝和唐太宗这两位皇帝是历来史家所称赞的。汉武帝十七岁登上皇帝宝座,设立五经博士,兴廉举孝,规定官吏禁止兼营商业。又特封公孙弘(读书人)为平津侯拜为丞相。汉朝汉武帝之前,有一项不成文规定:非封侯不拜相。如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灌婴,张苍,申屠嘉等皆军人。摆脱了祖宗相传百年以来宗室军人当丞相的旧规。为中国历史首创文治政府之格局。开创士人(读书人)进入政治舞台的历史开端。此项制度,可以使全国读书人在政治上有出路,选拔人才,鼓励社会风气向好的方向发展。全国选拔人才归中央统一调配,全国各郡县都有人才参与中央政局,选拔人才有客观的标准,公平性很强。社会治理方面就会趋于相对公平。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评价到:一个政权的生命,必须依赖于某一种理论的支撑。此种理论同时即应是正义。正义授予政权以光明,而后此政权可以绵延不倒。否则此政权将为一种黑暗的势力,黑暗根本无可存在,必趋消灭。东汉史学家班固称汉武帝此举为规模宏远。秦始皇首创中央集权统一的格局,汉武帝由此确定文治政府。汉朝的人才由察举制推荐而来。而察举制的特点:一是用贤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二是孝廉(孝子廉吏)。试想一下,一个政权能用这些人才帮助政权,代表的是平民出身的政府,对平民有感情,制定的政策自然是能接地气,求务实。与察举制相符相用的是征辟制度。是汉朝封建统治者为搜罗人才、以加强统治而采取的特别措施,尽管由此入仕者的数量不多,但它通过皇帝征聘和高官辟除的方式给予应征者以特殊礼遇,可以使得一些本不愿为官的硕学名儒之士加入到封建统治阶层中来,而且统治者也可以籍此沽得求贤之名。所以征辟作为对察举制的补充,它和察举一起构成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总体。成为文治政府,这就是汉武帝为什么和秦始皇并称的原因之一(秦皇汉武)。
唐太宗为什么被史学家称道,原因是唐太宗本人能文能武,英才盖世。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皇帝。唐太宗时代的特点是群贤众治,花团锦簇的政府,群策群力,集体发挥智慧,公心为民。贤相如房玄龄,杜如晦,诤臣如魏征,王珪,戴胄,马周。房谋杜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唐的典故由唐太宗时代产生。而具文武全才于一身的如李靖等人才济济。名臣贤相,相辉互映,成就了一个贞观之治。难怪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的政治风度,就在于能领导群贤共治。第一流的政治家有一个特点:开诚布公。意思是集体智慧,态度诚恳。没有私心。政治是大众之事,自然需要开诚心,布公道。开诚心是一种高尚的风格,布公道则深入人心,传播最快,人人心中最向往的一种治理的理想状态。用群众语言就是;公道自在人心。古今中外,自古以来,概莫如此。唐太宗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把治国兴衰的原因归结为人才。贞观二年他曾表示:为政之要,唯在得人;贞观十三年又说:“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他求贤若渴,曾多次向全国下达求贤举才的诏令。
唐太宗主要采取了两种措施选拔人才。一是大办学校,国家设国子监、太学,地方设州学、县学,以便培养和造就大量人才。二是推广和完善隋朝所创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当官,使做官不再是贵族世家的专利,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也有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形成群贤共治,群策群力,社会风气走向正轨,风清气正,就会走向盛世。唐太宗时期主持的《贞观政要》一书,是后世帝王的常用教科书。一直到清朝都是县级干部必读的干部培训教材。
汉唐盛世还有一个特点。只要国家政局一稳定,文学和艺术就会有所发展,汉乐府,唐诗书法等经典的作品就会产生。这是历史的一个特点。
汉唐盛世在世界史上都是一个奇迹。为什么这样讲呢?美国建国时间才237年。而且,美国的文化已经在走向衰落的趋势。枪支泛滥,毒品泛滥,有规则的经济危机,有组织的犯罪,恐怖组织的袭击,导致社会人心惶惶,各种文化的冲突加剧,精神病者的逐步增加,虚拟经济,及时行乐的思潮泛滥,风险社会的加剧,失业率的增加。已经证明美国的文化需要学习更先进的文化:中国的儒家文化: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从照顾小家开始,增加亲情,每一个小家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再到大家和国家。可是,欧美的文化本来就讲所谓的自由,独立,人权。那么,怎么会家和万事兴?这就是矛盾所在。所以,欧美的文化需要学习儒家文化的涵养。家和万事兴,这个家包括小到每一个家庭,大到国家。在到世界的大家庭。和平共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就是大美!
从历史上看,四大文明古国。唯独中华文化从没有中断过。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国的历史特点是衰了会再复兴。屡扑屡起,自强不息。特点是只要政局一稳定,必定迎来一个盛世。在世界历史上,从古埃及到巴比伦,从古巴比伦到印度,而且历史还有一个特点,所有的帝国一旦衰败,再也不会兴盛。包括从罗马帝国到近代的英国,法国,德国。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就是:欧美文化的根源在于讲人权与自由和独立。欧洲面积不大,却不能统一,就在于每一个国家都讲人权和独立,自由和民主。美国的历史发展趋势也是一样。因为文化的根源在英国。就连英国三岛,都要各自独立。所以,美国如果不向中国学习儒家文化的要以,社会矛盾可能会加剧,人心更加惶惶不安。相信历史的趋势会证明这一结论。(选自《中国历史的主流趋势》第一章)(中国方正图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