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
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 增速是建市以来最快的一年
3月18日,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表明,2007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推进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的各项工作,全面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增速加快、效益提高、民生改
善、社会稳定的良好态势。
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01亿元,增长13%,是建市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77.71亿元、177.22亿元和145.99亿元,同比增长6.8%、14.7%和14%;
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5.48亿元,增长23.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05亿元,增长33.5%;
全市财政支出57.88亿元,增长42.5%;
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8亿元,增长42.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1亿元,增长18%;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10元、8827元,同比增长18%和18.5%,增幅处于全省前列。
■解读(二)
创卫工作顺利通过省上验收
报告指出,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2007年,我市创卫工作顺利通过省上验收,城市面貌显著提高,环境保护成效明显。
投资4亿元,建成了城市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处理厂等重点市政工程;
新建改造城市道路4公里,建设各类市场28个;
铺设人行道45万平方米,硬化率达到98%;
城区新增绿化面积2000亩,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
城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由创卫前的198天增加到287天;
严格环境保护“一票否决”责任制,扎实开展渭河流域污染治理、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和环境突出问题综合整治,绿化造林32.4万亩,关闭污染企业127家,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219.6万吨、焦化生产能力135万吨;
投入11.8亿元,完成了水源地保护、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改等环保十件大事年度任务,启动了渭南西区、蒲城、大荔、潼关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全市规划环评编制工作;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全面完成了省上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解读(三)
全年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
报告指出,2007年,我市认真落实中央惠农政策,发放各项补贴6.76亿元。以“一村一品”示范村为带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绩。
全年粮食总产218.2万吨,创历史新高;
绿色果品基地达90万亩,优果率提高到65%;
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4.1万吨、7.5万吨和16.6万吨,增长9.3%、9.9%和26.3%;
积极实施道路、水利、安全饮水等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新建通村公路3679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目标;
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98处,解决了24.7万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
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连续四年被省政府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市。
■解读(四)
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报告指出,2007年,我市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和谐渭南建设扎实推进。
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和“两基”经费4.35亿元,改建校舍37.4万平方米,“两基”达标受到省上表彰;
提升高中和职业教育水平,高考上线人数同比增长6%,职业教育就业安置率达95%以上;
积极发展科技文化事业,8个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奖,《金石魂》、《新娘》等优秀作品在全国获奖;
“双拥”工作成效明显,我市连续三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382万人;
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全市新增就业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低于全省控制水平;
发放移民后期扶持资金2.85亿元,7.1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8.6万低收入人口摆脱了贫困;
人口自然增长率4.43%。,低于全省控制目标;
城市低保人口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城乡医疗救护工作扎实推进;
全面开展“三排查、三落实”工作,妥善解决了一批信访突出问题,实现了“一控双降”目标;
加强煤矿、交通、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治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积极创建“平安渭南”,狠抓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高。
解读(五)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达465亿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中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三届三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按照好中求快的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扎实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认真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以结构调整推动科学发展,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在建设新型工业大市、现代农业强市、特色旅游名市、文明绿色新市进程中迈出新步伐。
2008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65亿元,增长1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7亿元,增长21%;
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4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78亿元,增长17%;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0亿元,增长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80元,增长13%;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20元,增长13%;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9%。以内。
■解读(六)
项目建设预计完成投资135.2亿元
实现渭南经济跨越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项目为支撑,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升级,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加强园区建设和发展。把园区经济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突破口。制定全市园区发展战略规划,构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园区格局。优化园区产业协作,引导关联企业向龙头企业聚集,培育分工合理、规模效应显著的特色产业集群,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积极争取各园区全部列入省上支持的100个县域工业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
积极推进项目建设,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完善领导包联重点项目责任制,通过每月召开重点项目促进会等形式,着力抓好112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35.2亿元。围绕培育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等百亿元支柱产业,重点抓好50个投资过亿的工业大项目。
下大气力招商引资。围绕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做好煤化工、农产品深加工、新型机械制造等项目的策划包装,以大项目吸引大资本。以园区为载体,注重招引有利于产业链构建、财政增收和劳动力就业的大项目。
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以破产重组为重点,以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形式,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主要途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
■解读(七)
“一村一品”示范村主导产业科技入户率达90%以上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揽,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夯实新农村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扎实推进“一村一品”工程。推动资金、科技、人才、信息向28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倾斜,使示范村主导产业科技入户率达90%以上。
大力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统筹利用农发行授信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重点扶持100个农产品加工和物流龙头企业。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五大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发展节水灌溉15万亩。加快涧峪水库配套工程建设,年内投入使用。连续实施淤地坝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万平方公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全面完成933.9万亩耕地保有量和880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抓好120个示范合作社建设。实施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和农村信息化“113”工程。建成市级和3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选派1000名农业科技人员驻村开展科技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年内培训转移农民劳动力50万人次,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80万人次以上。
■解读(八)
力争旅游总收入增长30%以上
充分发挥山、水、圣、陵独特的资源优势,以华山景区为龙头,完善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强化推介,全面提升渭南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加快龙头景区建设步伐。创新华山管理机制,组建华山旅游集团公司。完善华山主景区控制性详规,积极筹集资金,加快华山东线综合改造和景观大道建设,完成华麓景区道路和集灵广场工程,提高华山景区的接待能力。抓好少华山森林公园、洽川湿地生态旅游、蒲城唐桥陵、富平陶艺村等重点景区景点建设,开工建设沿黄公路,建成洽川黄河浮舟桥项目。强化旅游营销,提升渭南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力争旅游总收入增长30%以上。
倾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深入挖掘华县皮影、华阴老腔、合阳提线木偶、富平阿宫腔、澄城尧头陶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力和当地民俗、餐饮文化,组织全市民间工艺品展评活动,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推进特色文化进景点,拓展旅游文化内涵,实现旅游和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民间资本、企业资本入股旅游业发展,引进建设高档次旅游酒店和休闲场所,完善服务功能。
■解读(九)
力争三年时间把渭南中心城市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
抓住全省加快关中城市群发展机遇,以规划为龙头,以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载体,巩固发展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成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力争用3年时间,把渭南中心城市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
加快渭南中心城市建设。成立市城乡委员会,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构建“一带两廊”、“三合一圈”的山水园林城市形态。采取招商引资、银行信贷、经营城市资产、做强城投公司融资平台等多种形式,筹措城市建设资金,实施19项城建重点工程。
积极发展小城镇。修编全市县城总体规划,加快各县选择2至3个建制镇,争取列入关中100个重点镇建设。
不断繁荣城市经济。坚持把第三产业作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在城市中心城市实行“退二进三”,积极发展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中介服务、商务会展、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促进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
■解读(十)
三年内逐步取消个体私营企业工商管理费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按照“提高总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益、增强后劲”的思路,推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新突破。
不断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利用我市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招引有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优势产业开发。支持中小非公有制企业进园区,与大企业、大集团建立协作配套关系。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采取优惠政策,支持除法律、法规、限制外的各类在职人员、复转军人、大学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创办、领办非公有制企业和发展个体经营经济。鼓励个体业主二次创业、民营企业扩张创业,使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
大力提升非公有制发展水平。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开发知名品牌,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努力营造发展环境。出台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施办法,在土地、人才等方面向非公有制企业倾斜,三年内逐步取消对个体私营企业征收工商管理费。
■解读(十一)
新增造林面积28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到18.9%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坚持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两手抓,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实施“722325”科技创新工程。紧紧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产业。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支持本地企业与名牌企业联姻,推进优势资源向名牌产品配置,生产要素向名牌企业集中。制定名牌争创计划,筛选一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名牌。
下势抓好节能减排。继续抓好环保10件大事。彻底淘汰落后小水泥生产能力105万吨、焦化生产能力116万吨。在各园区全面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完成重点污染源市级监控平台建设。认真落实环评前置审批,加强项目建设“三同时”管理,严格环境保护“一票否决”责任制,确保完成省上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切实加强生态保护。认真贯彻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建设秦岭生态功能保护区。推动实施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着力改善渭河水质。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建设沿渭河、洛河及公路、铁路沿线绿色长廊。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巩固造林成果,新增造林面积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8.9%。
■解读(十二)
投资21.8亿元实施十大民生工程
实施教育发展工程;
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
实施公共卫生工程;
实施社会保障工程;
实施住房保障工程;
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实施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工程;
实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实施扶贫开发和移民扶持工程;
实施平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