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大荔是个传统的农业县,和亘古不变的年复一年、四季交替一样,不论是人的观念,还是经济发展,多年来,似乎都缺乏一种脱胎换骨的变化。但是,自去年以来,这个古老的农业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表现在农业的发展越来越有特色,而且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就连城市建设也玩出了大手笔。 提起这些变化,大荔的老百姓都高兴地直夸县委、县政府,称赞县委、县政府开展的“三创”主题党建活动,给大荔的经济发展注入了灵魂,注入了活力。创新:解决干部群众的观念问题 因为农耕文化根深蒂固,因而,当县委、县政府在2006年首次提出“工业强县”战略时,相当一部分人对此犹疑满腹,不相信工业能让大荔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此情况下,大荔的决策层提出“三创”理论,以此砸碎束缚发展的思想枷锁。 为了更新干部群众的观念,彻底走出“农业立县”的窠臼,县上专门从江苏太仓、浙江昆山等经济活跃地区,邀请了许多领导和专家,给大荔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洗脑”。同时,县委书记王春阳和县长孙云峰亲自带队,组织大批部门、乡镇及企业负责人到 “珠三角”、“长三角”和义乌等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寻求商机。 王春阳说,观念创新就是要解决摒弃传统思想观念、思维定势和工作方式的问题;解决敢想敢试、敢闯敢干、敢于发展财富的问题;解决研究政策、吃透政策、把握机遇、加快发展的问题。其关键是突破,破除一个“怕”字,在“新”字上做文章。 多年来死水一潭的大荔农机局,在“三创”中,更新观念,在农机管理和推广的传统业务以外,组织力量,进行农机研发。经过上百次的试验,破碎率不到5%的玉米收获装置终于研制成功,一举解决了传统玉米联合收割机只摘穗不脱粒的难题,破解了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问题。该装置一次性投入还不到7000元,每年却能增收上万元,因此很快被省上列入了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省农机局局长胡玺贤深为感慨:“全省105个县,搞农机研发的就你们大荔农机局一家,不简单!”一次创新让曾经吃不饱饭的大荔县农机局终于走出了困境。 同样尝到创新甜头的还有大荔县荔民农资公司的汪战仓总经理。缺少基本鉴别常识,农民常被假冒伪劣产品坑得欲哭无泪。开着几间门面经营化肥农资的大荔农民汪战仓敏锐地看到了市场机会,经营放心农资之外,他还联合县科技局组织专家搞起了农技咨询服务。如今,凭着良好农技服务和规模优势,汪战仓的荔民农资公司已发展成拥有固定资产1500万元、流动资金3500多万元和400多家连锁门店的现代化农资销售企业。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意识的觉醒使大批党组织和党员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干事本领上主动适应工业强县要求,一大批农机局这样的单位和汪战仓这样的能人依靠思维创新走出了事业的新路。创优:解决干部的作风问题 推诿扯皮、得过且过……多年来,这些在党政机关孳生蔓延的“机关病”曾备受群众诟病。在“三创”活动中,县委、县政府要求党政机关用创新意识推进工作创优,充分发挥政府在工业强县中的服务职能。 今年2月,县委下发文件,着力从作风建设、效能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五个方面全面提升机关形象、改进干部作风。要求在创优上克服一个“差”字,做到改进作风,创优自身状态;勇争一流,创优本职工作;优化服务,创优发展环境,使大荔成为投资者的宝地、创业者的乐园。 “三创”活动中,如何立足本职岗位提升服务水平和办案技能成为大荔县检察院党组思考的核心问题。金点子建言献策活动使干警主人翁热情被激发出来,检察业务考试、岗位技能比赛和网上办案竞赛等一系列业务竞赛的成功举办和“文化育检”战略的实施催生出浓厚的创优氛围,大荔县检察院机关形象焕然一新。 “服务态度学雷锋、服务用语学空姐、服务技能学振超”,则是大荔县交通局运管所在“三创”活动中对工作质量树立起的新标杆。为方便进城农民办事,他们实行了朝九晚五工作制,“六公示一监督”、“一厅式办公”等一系列措施的推出,极大地方便了办事群众和经营业户。 羌白、朝邑、韦林镇整合机构,优化人员,重新划分职责;国土、社保、财政等执法和窗口单位都设立了政务大厅,推行了 “一厅式服务”,干部持牌上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创业:解决增收渠道的拓宽问题 对缺少资源的大荔县来说,要尽快实现强县富民目标,必须实行“全民创业”战略,县上给政策,部门给支持,号召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群众创家业。要冲破一个“慢”字,营造创业氛围,催生创业力量,形成人人思创业、个个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为了把干部们的创业热情激发开来,县委、县政府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出台政策,一是鼓励干部立足本职创事业,围绕工业强县争资金、跑项目;二是通过保留公职、工资待遇等优惠政策鼓励干部离职创业,使一大批有一技之长和创业热情的干部走出机关,在经济建设中一展身手;三是保护干部在岗创业,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鼓励机关干部从事正当的商业活动,实现个人增收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要求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市场经济,带头创业,树立“八小时之内是公务员,八小时之外自己做老板,二十四小时都是共产党员”的创业致富理念,抓住县委、县政府鼓励支持党员干部离职、在职创业的政策机遇,自觉地把带头创业、带头致富作为发挥党员新时期先进性的生动体现,可以不拘形式,不拘规模,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选准路数,自主创业或组建团队创业;也可以入股企业发展,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兼职创业。切实通过自己表率作为,创业有为,激发群众创业热情,催生全民创业力量,使“三创”活动真正成为全民创业实践活动。在这个政策的鼓动下,广大的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工业强县主战场,带头创办领办企业,带头为企业排忧解难。农村党员则围绕“一村一品”和新农村建设,立足各自实际,创业热情空前高涨。 畜牧局部分干部职工以个人集资入股、市场化运作的形式搞起了生猪养殖场,目前养殖场已建成投产。科技局部分干部自费投资建起了日光温室大棚,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管理,不但增加自己的收入,还为全县设施农业发展起到科技推广示范带动作用。 农村一线的广大党员围绕推动 “一村一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涌现出一大批农民企业家、农民经济发展带头人。冯村镇党川村、埝桥乡北黄村掀起新一轮设施农业建设高潮,新增大棚日常温室243棚。平民乡严通村建成5000头生猪养殖小区,伯士乡平罗村建成1000头绵羊养殖小区,城关镇云棋村建成1000头生猪养殖小区,韦林镇仓头村、会龙村建成奶牛养殖小区,牛存栏270头,许庄镇黄家村永刚奶牛养殖小区,牛存栏达1000头,下寨镇郑家村梅富贵创办的奶牛养殖小区,牛存栏260头,张家乡秦川牛育肥小区(协会),全乡牛存栏1800头。两宜镇郭明村在支书燕万庆的带领下,全村办起了预制厂、泡沫厂等5个企业。城关镇凌草村支书赵新才和村委会主任王来生联合创办了染布厂,太平村村委会主任在外地办起了铁粉厂,朝邑镇、羌白镇80%的村两委主要干部都有自己的企业或特色产业,在这些先进典型的带动下,全县一大批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走在了全民创业的最前列。 “三创”活动就像一针强心剂,给庸碌的大荔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干部群众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人人思变,人人求变的良好氛围;特色农业飞速发展,农民增收步伐加快;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大批资金和项目落户大荔,非国有经济蓬勃发展。 (大荔县委宣传部 杨守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