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一村一品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系统工程,事关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去年以来,我市认真落实市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奋斗目标,按照市政府提出建设“三带、四区、五园、六景”的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并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大格局,引领区域特色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三带、四区、五园、六景”建设,即建设好渭北优质苹果产业带、中部优质酥梨和中早熟特色水果产业带、渭河沿线设施时令水果及瓜菜产业带,做大做强具有区域特色的果菜产业;建设好西部奶畜密集养殖区、中部秦川牛密集养殖区、南部笼养鸡密集养殖区、北部生猪密集养殖区,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大荔核心区、澄城陕西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临渭渭北产业园区、白水农业产业化园区、卤泊滩现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园区,依托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拉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依托华山景区、沙苑风光区、洽川黄河湿地景区、历史人文景区、少华山自然风光区和特色农业产区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丰富了一村一品的内涵,做活区域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设好涵盖临渭区北部和蒲城、大荔中部的百里百万亩果菜长廊及囊括5县(市、区)22个乡镇216个村的渭河沿线时令水果及瓜菜产业带。通过积极实施以上措施,打造区域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新型载体。
在“三带、四区、五园、六景”和百里百万亩绿色瓜果长廊建设的引领下,我市各级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一村一品上来,共唱一台戏,共念一本经,共谋一件事,形成了一个真抓实干的工作机制;从政策、法律、技术、市场等各个方面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把最好的、最有经验的干部用在一村一品工作上;把一村一品工作纳入考核范围,形成一级抓一级和全社会关心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氛围。继而,全市上下抓规模、抓品牌、抓市场,按照政策激励、典型引导、龙头企业带动、服务促进的原则,增加政府投入,捆绑使用涉农资金,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合力,确保了“三带、四区、五园、六景”和百里百万亩绿色瓜果长廊建设强力推进,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优势。
以畜牧业为重点的一村一品工作不断深入。把畜牧业作为一村一品工作的突破口,突出生猪、奶牛、奶山羊三大重点,探索一个模式,建好两个基地,抓好三个示范,即在渭北六个果业基地县探索建立澄城生猪养殖模式;在巩固临渭、富平奶牛生产基地的同时,以合阳奶牛基地建设为重点,扩张规模,提高水平;以富平县为重点,带动蒲城县、临渭区着重抓好奶山羊良种繁育示范村、标准化示范小区和示范专业合作社建设,加快奶山羊产业开发。
通过规模化发展,以奶牛养殖为代表的一大批养殖小区和养殖场接连涌现,规模养殖量已占到全市的45%以上,全市已经建成机械化挤奶站100多座。
瓜果菜产业形成规模优势。2007年全市果品面积已发展到190.6万亩,总产量达165.2万吨,果业总产值达26亿元;瓜菜面积118万亩,总产260万吨,总产值23亿元。其中渭北优质苹果产业带已经涵盖白水、澄城、合阳、富平、蒲城、韩城六县市的97个乡镇1586个村,面积达到130.5万亩,总产实现103.2万吨。中部优质酥梨和中早熟瓜果产业带已经涵盖临渭、蒲城、大荔、富平四县区的48个乡镇210个村,面积达到98.5万亩,总产实现136.4万吨。在临渭区北部和蒲城县、大荔县中部初步形成了百里百万亩果菜长廊。渭河沿线设施时令水果及瓜菜产业带已经涵盖临渭、大荔、华县、华阴、潼关五个县市区的22个乡镇216个村,面积达到37.4万亩,总产实现90.1万吨。韩城花椒产业带涵盖韩城市16个乡镇220个村,面积达到40万亩,总产实现1.4万吨。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效提升。目前全市已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近600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231个,中介组织带动型200多个,专业市场带动型19个,农村经纪人及专业大户带动型127个。全市现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129家,其中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8家。农业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总值29.5亿元,销售收入67亿元,上交税金4623万。较上年固定资产增加2.3亿元,销售收入增加6亿元,带动种植基地425万亩。目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12个,辐射带动38000户社员,预计社员人均增收800元,20个省级示范合作社和158个市级示范合作社全部完善了章程和制度。
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全市农业系统常年组织选派了10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通过驻村指导、科技承包等方式,坚持把为产业发展服务、为农民增收服务落到实处。注重完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体系,突出技能培训和一村一品培训。目前,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各类农民培训工作深入展开,开展了分类分批的各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大比武”活动,启动了百部农业科技影片进千村示范工程。在《农业科技报》、《渭南日报》、渭南电视台开辟了农业科技栏目,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
农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实施了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和农村信息化“113工程”,在全市筛选了100家龙头企业、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一村一品示范(推进)村,建成村级农业信息综合示范站点332个,建立了信息化服务体系,装备了信息化服务设施,农业信息使用用户达到60万户。
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辛努力,我市“一村一品“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282个特色突出的“一村一品”示范村,涌现出临渭区见庄村、澄城县富源村、潼关县桃林寨村、富平县双杨村等一大批“一村一品“示范村发展的先进典型。“三带、四区、五园、六景”和百里百万亩绿色瓜果长廊的建设,支撑起了“一村一品”的产业体系,形成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结构,催生现代农业,带动区域经济,有力的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全市发展“一村一品”的做法和成效也走在全省前列。
如今,在“三带、四区、五园、六景”和百里百万亩绿色瓜果长廊特色产业大格局的引领下,全市粮、棉、果、菜、牧、林、特等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农民收入创历史新高。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00元,同比增长17%以上,是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 (渭南日报 记者 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