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结构调整路变宽
【出录音】“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武赵村这几年的情况,附近其他村赶不上!住房了啥的,你现在进村就能看到。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咱这还不都是像以前一样,满地都是苞谷和小麦,仍挣扎在贫困线上。”【录音止】
说话的是渭南市临渭区官道乡武赵村党支部书记武永智。他介绍说,武赵村有土地1260亩,过去长期以来单纯种植粮食和棉花。由于地处灌渠斗下游,干旱时往往难以保证庄稼有效浇灌,因此,村里500多村民长期摆脱不了贫困困境。2001 年,按区乡安排,武赵村将产业结构果断调整为发展冬枣。目前,全村冬枣种植面积已达1200多亩,成为远近闻名的“一村一品”示范村。
示范村不仅是听起来的好名声,更给群众带来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处。武永智:【出录音】“冬枣这个产业,相对于过去单纯种植棉花、玉米、小麦等,收入要高出三倍!一到冬季等农闲时候,村民们就可以搞其他副业,俺村的车又增加起来,村民们闲了时,就可以给人家打个工,拉个套。”【录音止】
近年来,素有“陕西粮仓”、“陕西棉库”之称的渭南市,根据“稳粮、优果、增菜、兴牧、促林”的农业发展思路,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适当调减粮食作物面积,强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提高农业比较效益。2007年,渭南市粮食种植面积较1984年减少4%,但其总产和单产却分别增加38%和 44%;2007年;全市棉花播种面积较1984年减少9%,但其总产和单产却分别增长了一倍以上;2007年,渭南市油料种植面积45.8万亩,较改革开放初面积增加了162%,单产翻了一番,总产提高了8倍。
目前,渭南种植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优化的结构调整,全市“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带基本形成,包括渭北优质苹果产业带、中部优质酥梨和中早熟水果产业带、渭河沿线设施时令水果及瓜菜产业带、韩城花椒产业带及富平关中奶山羊产业带。
渭南市委书记梁凤民表示,按照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和土地收益化等要求,渭南还亟需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在全市积极推广粮菜间作、瓜棉套种、立体种植和设施农业。尤其在渭北旱塬区,要逐步引导农民改变传统耕作习惯,因地制宜适度压缩小麦规模,扩大春播地膜玉米种植,同时充分发挥“一村一品”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使一村变多村、多村变一乡、最终形成“一乡一业”、“一县一品”,切实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中篇:做强畜牧业短腿
李川红负责的华县绿野养殖有限公司,今年有望出栏万头生猪,并即将建成20多栋标准化圈舍。李川红日前告诉记者,“前几年养猪挣了30多万元,今年县上又是贴息贷款,又是资金奖励,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扩大规模呢?”
今年以来,华县县财政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贴息贷款、以奖代补的办法扶持畜牧业发展,同时县上将涉农部门的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在项目申报安排方面向畜牧业倾斜。华县目前新增万头养猪场5个,万只蛋鸡厂5个,5万只蛋鸡养殖场1个,发展适度家庭规模养殖上千户,预计年底全县畜牧产值将突破1亿元大关。
华县大力扶持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其实只是渭南市极力寻求畜牧业突破的一个缩影。渭南市畜牧局局长范继省:【出录音】“目前,渭南在全省是农业大市和(畜牧业)资源大市,但并不是农业强市,因为农业强市首要的就是看畜牧业。渭南市目前畜牧业产值及其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小,主要是因为畜牧业基地小,还达不到产业化开发的规模。”【录音止】
渭南市畜牧业资源十分丰富,年产饲料粮75万吨,农作物秸秆250万吨,并有人工种草面积35万亩,退耕还草12万亩。据此测算,渭南市一年的畜牧粮草产量至少可以供养600万只羊,可目前实际消化了不到一半的畜牧粮草。发展畜牧业可谓潜力巨大。
然而,作为粮食主产区,传统的“以粮为纲”观念根深蒂固,这使很多渭南人对发展畜牧业认识不足,加之畜牧业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发展滞后、资金投入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在渭南整体农业中,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其农业大市、畜牧业资源大市地位极不相称,畜牧业短腿现象仍很严重。
对此,2004年以来,渭南市各级按照“稳粮、优果、兴牧”的发展思路,把“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水平”作为发展畜牧业的三大任务,把奶牛、奶山羊、秦川牛、生猪作为畜牧业四大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了五大畜禽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引进了雨润集团等一批食品生产企业,使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300元,较2004年增长61.5%,远远高于同期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率。
渭南市畜牧局局长范继省:【出录音】“要加快基地建设,壮大畜牧业规模,主要办法是以百万头生猪大县、百万只奶山羊大县,十万头奶牛大县为重点为抓手,通过重点乡、重点村来实现突破。”【录音止】
渭南市委书记梁凤民在日前召开的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也表示,要坚持把畜牧业作为渭南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来抓。全市必须高度重视畜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小区养殖和家庭适度规模养殖为主要方式,以生猪、奶山羊和秦川牛养殖为重点,以雨润集团等畜牧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畜牧业。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加强服务,尤其在良种、繁育、推广、防疫体系建设上多下功夫,以推动全市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使畜牧业这个渭南农业的短腿变长变强。
下篇:果业重绘新篇章
渭南是我省果业大市。渭南以苹果为主的果业经过“七五”打基础、“八五”大发展和“九五”以来的调整提高,已成为渭南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效益最好的农村特色产业。
渭南市果业局局长王鹰林:【出录音】“改革开放30年以来,渭南果业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2000年以后,渭南果业首先在结构上进行调整,把水果生产向优生区集中,同时扩大中早熟苹果的面积,来满足中秋、国庆双节时的市场需求;第二个台阶是渭南的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目前,全市果汁加工企业发展了8家,果汁加工能力达到21万吨。所有的水果都能够变成商品;第三个台阶是2002年以后,全市连续几年大力推广苹果的‘四大关键技术’,水果质量大幅提高。全市果业面积 160多万亩,我们通过实施苹果‘四大技术’改造了135万多亩,使苹果优果率从过去20%多,提高到目前的70%左右。”【录音止】
王鹰林介绍说,渭南的白水、澄城、蒲城等渭北7县,地处我国苹果最佳适生区,有着传统的苹果种植历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渭南苹果属于“皇上的女儿不愁嫁”,整个果业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急速发展,水果面积、产量急速增加,也在农民增收中做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长期习惯了传统种植和销售的渭南果农,在市场强大冲击下一下子陷入迷茫。渭南果业也出现困境:果业面积大为减少、果品产量严重缩水,果农收入遭受重创。
渭南果业何去何从?经深入市场调研,省农业厅和渭南市委、市政府认识到,渭南果业不但不能削弱,相反要做大做强。于是,2002年渭南市成立果业局,采纳农业专家建议,针对渭北苹果生产中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结合渭北苹果主产区的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优质、安全、高效为主攻方向,按照生态果园的基本要求,积极引导果农大力推广苹果生产“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通过近几年持续努力,使全市果园密度和树体结构趋于合理,群体和个体光照条件得到改善,提高了产量,改善了果实品质,全面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带动苹果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出口创汇,增加农民收益,显示出更为广阔的前景。到2007年底,渭南全市水果总面积稳步发展到190多万亩,年总产171.7万吨,分别较1978年增加9倍和256倍。果品总产值超过26亿元,果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创汇1.2亿美元,在全省名列前茅。
今年9月,渭南市抢抓机遇,承办了2008’中国苹果年会暨陕西苹果节,渭南市共签约项目49个,签约总额为23.2亿多元,成为本届会议中最大赢家。目前中国最大的苹果集散中心——陕西苹果交易市场也已经落户白水县,这将有力提升渭南市苹果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对渭南市苹果产业化、农产品销售、果农增收带来积极影响。
谈及渭南果业发展目标,渭南市果业局局长王鹰林很有信心:【出录音】“到2012年,全市果业发展要达到280万亩,产值要达到46亿元,果农的收入要达到5000元。在十一五规划中,(市果业局)将按照这个目标,进行果农培训,产业结构调整、科技知识普及,特别是要通过一些项目来支撑、来保证目标的实现。”【录音完】(陕西台记者华林、杜鹏、李敏、凌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