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委、市政府今天首次召开全市乡镇党委书记会议,决定从2009年起,选派乡镇干部驻村,促进“三农”工作。全市195个乡镇的党政主要负责人也将因此被戴上“紧箍咒”。这是渭南市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
渭南市是我省传统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0%以上,“三农”工作始终是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增加农民收入,市上2004—2005年曾在全市开展了万名部门干部包村帮扶活动,收效明显。但2007年渭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410元,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235元。农民收入过低仍是困扰渭南寻求从农民大市向农业强市蜕变需要首先解决的大问题。乡镇职能转变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今天的会议上,近400名与会者听取了武功县委副书记张忠介绍武功县选派乡镇干部驻村工作经验;临渭区田市镇等乡镇进行了大会交流。
渭南市委组织部部长王晓明重点就全市乡镇驻村工作和加强乡镇重点工作考核讲话。他说,市委组织部已印发了《关于在全市选派乡镇干部驻村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市选派乡镇干部长期驻农村帮助开展工作。总体安排是这项工作从2009年元月开始,按照“先试点、再推开”的方式,从全市每个乡镇机关选派约三分之一的优秀干部,进驻全市三分之一的村,每村派驻1—2名干部。以后每年逐步扩大,力争三至五年内,全市每个村都派驻有乡镇干部。这项工作最关键、最核心的是促进农民增收。
据了解,为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渭南市委还决定,从2009年起,每年对乡镇重点工作进行一次抽查考核。考核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收入、农村和诣稳定为重点等6项原则,重点考核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同时考核农村稳定、农村环境卫生和乡镇作风等方面。
年终考核结果按得分排名,在全市范围内通报,市上将予以奖惩。对考核排名后三位的乡镇,其党委书记、乡镇长,由县(市、区)委进行诫勉谈话并作出相应组织调整。对乡镇的重点工作考核结果纳入渭南市委、市政府对县市区的考核中。
渭南市考核办和市统计局,今天还对渭南市2008年30%农户农民收入抽样调查结果排名进行公示。其中前三名均为韩城市乡镇,后三名均为富平县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韩城市桑树坪镇,预计达15000元;最低的预计是富平县白庙乡,预计达1509元,仅占前者的10%。(陕电台渭南记者站华林、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