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着力发展现代农业述略
改革开放30年,素有“陕西粮仓”、“陕西棉库”之称的渭南,根据“稳粮、优果、增菜、兴牧、促林”的农业发展思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业大市蜕变成农业强市,发展成果有目共睹。
30年来,我市在发展现代农业道路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发展。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适当调减粮食作物面积,强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从原来单一的只种植棉花、小麦、玉米到现在的苹果、芦笋、黄花菜等经济作物齐上阵,形成果、菜、畜、林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人民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好。2007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较1984年减少4%,但总产和单产却分别增加38%和44%;全市棉花播种面积较1984年减少9%,但总产和单产却分别增长了一倍以上;油料种植面积45.8万亩,较改革开放初面积增加了162%,单产翻了一番,总产提高了8倍。
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2007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515.6万亩,占到总耕地的62.7%,较1978年增长21.7%。农机总动力达364.3万千瓦,较1978年增长4.1倍。全市农林牧渔业现价产值达到13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78年的4.55倍,年均增长5.4%。特别是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粮食总产不断刷新历史纪录,2004年以来,获得连续五年丰收。2008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799.2万亩,总产可达228.6万吨,较之1978年,种植面积减少约250万亩,总产接近翻了一番。
农村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变化。改革开放过程,我市的水果、蔬菜和畜产品生产迅速崛起,由特色产业进而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全市水果面积、产量由1978年的20.96万亩、8.14万吨发展到2008年的200.27万亩、167万吨。全市蔬菜面积1978年仅8.55万亩,2008年达到121万亩,总产265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由1980年的3.6万吨、0.6万吨、720吨增加到2007年的14.1万吨、7.5万吨、16.55万吨。牧业产值占比由1978年的10.6%提高到2007年的20.5%。2007年全市农林牧渔四大产业中,农业占70.5%、林业占5.4%、牧业占20.6%、渔业占0.99%,与1978年相比,农林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9.5和1.8个百分点,牧、渔业分别上升了7.8和0.97个百分点。农村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转变。2008年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约80万人,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比重占到50%以上。
农村体制机制发生根本性转变。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了农户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成就了千百年来“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全面放开了农产品市场,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农村经济运行由计划调节转向市场调节,市场机制逐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初步形成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和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只有120元,2007年达到2410元,今年预计3071元,增长了25倍。特别是近5年来,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生活质量逐年改善,农村人均居住面积29.22平方米,水泥、砖混结构房屋占到90%以上。肉类人均消费由1978年的9公斤增加到近50公斤,医疗卫生、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等支出不断上升,食品消费支出比重不断降低,1978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68%,今年预计下降到40%左右。(渭南日报 记者杨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