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渭南以中心城市建设为龙头加快城镇化进程纪实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2-03 08:14

 街道在拓宽美化中延伸牞不断攀高的楼宇流淌着艺术和现代的音符,钢筋水泥刷新着城市的版图和面貌;窗外的绿色日益浓郁,呼吸的空气不断清新,适宜人居贯穿着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渭南人按照省委、省政府“以发展关中城市群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部署,高起点规划,大投入、大动作建设,一个运用现代融资理念经营城市的模式正在悄然形成。经过去年一年的真抓实干,渭南市民居家推窗见绿,出门即入公园的城市发展目标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渭南,这个因种种原因城建欠账太多的“土堡子”,正在跻身于现代城市的大门。

                      科学规划——绘城市发展蓝图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城镇化落后必然阻碍工业化发展”这是渭南决策层的共识。为此,市委、市政府本着以人为本、突出特色、注重生态的原则,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构建“一个中心、三个层次、两横两纵”的城镇体系。“一个中心”指渭南中心城市,“三个层次”指中心城市、县级城市和小城镇,“两横”指在西潼高速、西禹高速沿线,形成“渭南——潼关”、“富平——韩城”两条横向的城镇带,“两纵”是指形成“渭南——蒲城——白水”,“罗夫——大荔——澄城”两条纵向的城镇带。到明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8%,2020年达到50%。围绕中心城市的定位和目标,市委书记梁凤民、市长徐新荣多次带领相关部门领导深入城区开展调研,组织国内专家研讨论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委托国内一流的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了中心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要把渭南中心城市建成拥有60万人口的大城市,建成国际山水文化旅游城市、关中东部新型工业城市、秦晋豫黄河三角商贸物流中心、关中最适宜人居的绿色生态文明城市。明确了“西扩北上”、跨渭河扩张的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远期形成中心区、高新区、渭北区、华州区四大功能区。
    新修编的中心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一出台,城中村改造、老城区改造、朝阳公园、渭清路景观带、滨河大道等引起了社会各界兴奋的热议,尤其是在穿城而过的 河上建坝蓄水造湖,市民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在家门口休闲娱乐时荡舟戏水的景象就要变为现实。
    渭南在规划编制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在强调绿色生态的同时,学校、中心医院、为民服务中心、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青少年宫以及文化广场等设施一应俱全,城市功能得以完善,渭南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在规划中得以充分彰显。
    值得一提的是,渭南坚决实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个法、执行一道令”的原则。中心城市的详细规划、专业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均由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定。同时要求各县市也应成立城乡规划委员会,对城乡规划建设的重大问题科学决策,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倾力建设——打造现代生态新城

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作,为解决资金投入这个长期以来的“瓶颈”问题,渭南的决策者充分发挥渭南作为陕西东部生产要素、人口集聚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的优势,树立经营城市理念,运用市场法则挖掘城市资源,实施项目运作,聚人气,聚资金,着力构建多元化投入格局,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建设。去年7月成功举办了城乡规划建设项目恳谈会,与客商签订了涉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商业及房地产等60余个大型城建建设项目,总投资达95.27亿元。此外,胜利大街中段、三贤路道路建设工程等5个项目成功签约,合同引进资金达7.2亿元。
    为确保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渭南市实行项目包联、反复督查的措施。去年仅渭南市城建局承担的28个市政重点工程就完成投资5.29亿元,占全年计划的100.8%。改造后平整宽阔的朝阳大街东段,大街两侧气派的路灯,让现代城市气息扑面而来;于去年7月份完工通车的仓程路中段道路建设项目,让渭南市区通行条件明显改善。去年5月启动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以来,渭南人加快22项创卫重点项目建设,占地260亩的朝阳公园开始Ⅰ标段土建施工; 西干渠区域综合改造工程已完成华山大街(前进路至渭清路)城市排水管网铺设任务;朝阳大街东段、仓程路中段建成通车;马家沟垃圾处理厂渗沥液建设工程已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这一项项工作,让渭南中心城市面貌迅速发生着改变。
    渭南人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关中百镇建设的机遇,加紧实施小城镇建设。他们及时成立了百镇建设领导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召开了百镇建设现场观摩会,全力推进重点镇建设,带动其他建制镇加快发展。去年,全市27个关中百镇项目计划完成投资1.39亿元,27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其中澄城县城市南新街拓宽改造、合阳县凤凰路、白水县东风路建设等12个项目已完工,累计完成投资7000万元,占全年计划投资51%,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今天渭南的各条大街和主次干道,已少有高墙栅栏和低矮破旧的门面房,绿地随处可见,结合创卫工作,渭南狠抓街景、庭院绿化和秋季专项绿化,动员沿街单位拆除门前的围墙、围栏,先后实施了市区两批26条主次干道、143家单位“三拆”植绿工作。
    进入渭南,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渭南南塬,堪称渭南的“门面儿”。虽值严冬,但新被绿化了的上万亩南塬北坡却春意盎然!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耕作,该处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同时,由于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大风在南塬地区受阻后,产生巨大的涡旋,使大量的尘土随风飘浮到市区上空,严重污染了城市空气。去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渭南市南塬绿化概念性规划》及《渭南市南塬区域总体发展规划》,确立了城区南塬绿化以经济杂果林、风景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主,融休闲娱乐、别墅度假为一体的绿色屏障的建设发展思路,提出用大规格常绿苗木,并以全新的机制推进绿化工程实施。他们采用专业队伍承包,以招标形式对南塬绿化工程27个作业区15个标段公开进行招标,先后有40多家单位按照招标文件参与竞标,陕西国美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9个单位通过竞争承揽了栽植工程。他们分解落实任务,林业、水利、交通、供电等部门被确定为南塬绿化工作的“先锋军”,逐一明确了各自承担的规划、技术、灌溉、道路、供电等基础性工作任务,市直各部门也分别承担一定的栽植和管护任务。他们让利于民,充分调动项目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向农户发放林权证,明确树权归农民自己所有,农民享受木材采伐权及收益处分权……科学的决策、坚强的领导、全新的机制,不但大大节约了绿化成本,而且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短短8个月时间,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备到位。实施完成了4眼新打机井工程,剩余5眼正在实施;对各标段总长53.8公里的88条生产便道进行了修复拓宽;投资80万元完成3台变压器的增容。15个标段27个作业区全部开工建设,共栽植大规格苗木6万多株,15个标段绿化任务已完成过半,昔日植被稀少的南塬1万亩北坡已被大片绿色覆盖。据2008年底的环境监测数据表明,渭南城区空气质量达最好水平,优良天数首次突破300天。作为渭南城区最大的天然氧吧,南塬绿化工程生态效应显现。
    今年又将是渭南城建发展的关键年、跨越年,将实施重点城建项目118个,总投资115.3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9.7亿元,渭南城镇化进程步伐将大大加快。

                        规范管理——织就城市新貌

按照“分级负责、中心下移、属地管理、责权利相统一”的思路,逐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系,去年8月顺利完成市环卫局向临渭区的移交工作,进一步理顺了渭南的整个环卫体制。坚持“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方针,以人性化管理为原则,在城市建设开展了精细化管理。将城区划分为19个块状管理区域,由相关领导分区域包干巡查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分类造册,限时整改落实,城市管理全过程实现无盲区、无盲点。积极构建大城管格局,城建、规划、公安、土地、工商、环保、综合执法、创卫包联单位、城投公司等部门形成联合互动,努力落实市容市貌的长效管理机制。
    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公用事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用事业管理保障能力,渭南还制定了《渭南市公用事业应急预案》、《防内涝工作预案》。公园、供水、公交等单位推行公开承诺和规范化服务;12319城建热线作用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共受理群众各类来访信息11911条,处理完结率98.7%,及时率达95.1%,满意率达99.4%。    (陕西日报通讯员  杨建秦  祖亮  记者  王忠杰  卢萌)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