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公元1882年秋,17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渭南市潼关县,在这里饱览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感慨油然而生,挥笔写下了名扬华夏的诗篇,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束缚、追求解放的愿望跃然而生。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海内外南来北往的商贾禁不住在这片热土上安家落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络绎不绝的游客也纷纷登华山,览黄河,追溯史圣司马迁的足迹,拜谒文字初祖仓颉的身影。这,就是渭南。
百年太久 只争朝夕
关于渭南,善于搜索资料的人会告诉你:“渭南市地处陕西省东部,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48万,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是八百里秦川的富饶之地,现已成为陕西省和国家生产布局中初具规模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农业生产基地”。
是啊,渭南古迹遗址和文物名胜非常之多,奇险峻秀的西岳华山,闻名全国的湿地洽川,被誉为“陕西张家界”的少华山,西岳庙、司马祠等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秦腔、同州梆子、碗碗腔、迷胡、阿宫腔等多种戏曲剧种蕴积深厚,是中国北方梆子剧声腔的发源地。石雕、木雕、面花、皮影等民间艺术独具匠心,誉满中外。 灿烂的文化造就了杰出的人才,字圣仓颉 、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隋文帝杨坚、唐代名将郭子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宋代名相寇准、清代状元王杰、爱国外相王鼎、现代爱国将领杨虎城、党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 、著名政治活动家屈武、著名作家杜鹏程等彪炳青史,名垂千秋。
渭南不仅仅是一个人口大市,更是“蓝领”的输出地,这为企业的发展解决了用人的后顾之忧,渭南的各类职业学校有189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中7所,省级重点职中1所,在校学生10万多人,为社会提供了优良的产业技术工人。打造“中国职教城”是渭南市委、市政府的既定目标。
关于渭南,渭南市委书记梁凤民满怀希望地说:“渭南将逐步建设成国际山水文化旅游城市、关中东部新兴工业城市、秦晋豫金三角商贸物流城市、关中最适宜人居城市”。
关于渭南,市长徐新荣饱含深情:“你去宽敞靓丽的渭南中心城市街道走走,去游人如织的华山和洽川转转,去热火朝天的工业园区去看看……”
关于渭南,渭南的市民说:“我不会离开越来越漂亮的渭南!”。客商说:“我要扎根这里发展!”
“戊戌变法”谭嗣同的感慨一百年太久,我们回首看看去年,从2月份渭南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立后,热心的市民就经常能够看到市委书记梁凤民和市长徐新荣繁忙的身影,在招商引资台前,在项目建设现场,在民生工程工地,在田间地头,在渭南风景区的游客之中,他们在解剖渭南的角角落落,激发渭南人奋起,他们在鼓励,在扬弃,在鞭策,在冲锋。
我们来看一组数字,虽然数字是枯燥的,但是每一个字符都是成千上万人用血汗铸就的,解读这些数字就能感受到在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波及的情况下,渭南人民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8年,渭南全市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17亿元,增长15.2℅,是建市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创历史新高,超过7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位居全省第一;财政总收入接近7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1001元和2976元。
在今年新春祝辞上,梁凤民感慨地说:“美丽的渭南大地,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成绩来之不易,凝结着全市人民的心血、智慧和汗水……”
让群众生活更殷实更舒心
回到1月份,渭南市召开了为期6天的市委三届六次全会,会议组织市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各县(市区)、市直部门等相关单位的180名负责人,行程近千公里,对全市的重点项目建设进行了巡回观摩、考评。总结了经验,提出了不足,完善了措施。在这次全委会上,徐新荣的讲话让老百姓欣喜,让与会者肩负起更大的责任:“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将以保持经济较快发展为首要任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GDP增长14%,目的是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殷实、更加舒心!” 用他的话说,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全力确保经济快速增长,必须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和工业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 ;抓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抓项目投资,抓园区建设,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县城,加大力度实施民生工程,加强招商引资。
这一切,徐新荣成竹在胸:“做大做强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做大特色农业,要按照‘稳粮、优果、扩菜、兴牧’的思路,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认真落实各项补贴,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启动实施粮食增产增收、果业提质增效、百万亩蔬菜增收、畜牧业收入翻番等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按照‘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人文渭南’的发展定位,坚持用产业化发展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市场化开发,努力建设以华山为龙头,集观光、休闲、体验、养生、度假为一体的国际山水文化旅游板块。”
在渭南市三届六次全会上,市委书记梁凤民客观地分析了国际国内以及渭南的经济形势,他说:“我们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到粮食、果蔬、棉花等农副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降,煤、焦、钼、钢等价格下跌,企业效益下滑。渭南的经济社会由旧的发展模式向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模式转变,价值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周边城市的发展势头很猛,我们发展的压力非常大。我们要科学判研,准确把握,保持清醒的头脑,激发干劲,推动工作!”
领导说到了,也正在做。今年的2月1日是正月初七,也是春节收假的第一天,近千人的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表彰推进会上,梁凤民和徐新荣的昂扬的讲话引起了阵阵掌声。会后,各县市区和各部门都纷纷行动,以本职工作去赢得四面八方客商的光临和老百姓的赞誉。
我们把镜头移动到2月20日上午9时,此时,渭南高新区、渭北产业园区、合阳工业园区鞭炮齐鸣,机声隆隆,随着梁凤民和徐新荣的令下,总投资25.4亿元的23个产业项目同时在全市14个工业园开工建设,至此,去冬今春以来,渭南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谋划,精心组织,科学对接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已经开工建设120个大项目,投资65.7亿元。
人勤春来早,渭南已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省内一家媒体用散文化的写法记述了渭南这片热土上的这个春天:“牛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刚刚解冻的黄河冰水被勤劳的东秦百姓引上50米高的河岸,拐了好些弯,流进了蒲城、富平农民的麦田;渭南城东,作为渭南市十大民生工程的沋河公园万木吐新,机声隆隆;白水王家河、华县瓜坡的菜农,大年初一都没离开自家的温室大棚,天天在收获着一架架喜悦和希望……”同时,在渭南的各个工业园区,企业都在热火朝天地建设,生产。 (西安晚报 通讯员 刘玉陆 祖亮 记者 石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