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渭南举全市之力创建绿色生态城市纪实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4-06 07:02

优化一座城市,其深远的意义在于带动整个区域形象的提升和区域经济的腾飞。而对处于西北黄土腹地的农业大市渭南来说,城市(镇)化滞后一直是“瓶颈”和“短腿”。于是,渭南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加快关中城市群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部署,将加快城镇化确定为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以渭南中心城市的高起点、高规格、高品位规划和建设为龙头,实现渭南城镇化进程的后来居上。
     绿色生态是渭南城市建设确定的目标之一,市委、市政府以大手笔、大气魄拦河蓄水造湖,给渭南这个地处西北的缺水城市带来了滋润和灵气,让渭南市民以前作梦也未想到的在家门口泛舟戏水竟成现实!而城市绿化工作再一次淋漓尽致地精彩体现了市委、市政府“跳起来摘桃子”的思想。

搬森林进城——栽小树等于没栽

为尽快实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建设目标,市上提出“栽小树等于没栽”的口号,今年春节后,分几路人马陆续从山西、延安、甘肃以及山东河南等地,精挑细选了24万株高5米以上胸径15——30cm的高大苗木,向渭南启运。
     3月11日,正在建设的渭南朝阳公园内,两棵高大的槐树吸引许多群众驻足观看,这是市委书记梁凤民把咸阳老家庭院已经成长了36载的大树,前两天亲手挖下来移栽到这里。市长徐新荣家里没树,就自己掏了5000元钱买了棵大松树栽进朝阳公园。自市文明委发出了“同栽文明树,共享绿色园”的活动倡议后,市上其他领导和市民三天时间认领、自购成千棵大树植在了渭南市中心。两办的“勤政林”,市纪委的“清风林”,“军民共建林”,老干部和青少年的“手拉手林”,“情侣林”,“金婚林”,“银婚林”,“生日林”如雨后春笋相继伫立在城区,一月多时间共栽各种大树10万多株。

引公司经营——栽不活等于没栽

“栽不活等于没栽,确保树木成活是关键。渭南采取引进绿化公司经营的办法,不但解决了近千万元的资金投资,同时,也给树的建、管、养系上了‘保险带’”。市城建局局长陈双牛告诉记者,绿化公司要承担养活和管护的责任,一年后再进行年度验收,同时逐步按比例给付合同价款。这个过程确保了大树成活,栽树见林。
     渭南市林业局副局长刘忠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春节在南塬栽植大规格苗木,全市中省单位万余人干了月余时间才完成6500株苗木的栽培任务,每株的投入成本也在400元,树苗的费用就达260万元。去年秋季,通过十余家公司的多次招标竞争,每株的树价由400元降到262元,今春再次降到每株210元,节省了百余万元。在实施沋河到渭南西界临潼的绿化工程中,11家公司中标,实施了15个标段的施工任务,去年一个秋季种植完毕。时间缩短了半年,栽植量是春季的19倍。
     市上还出台了鼓励企业、个人以及社会各界认领、认养、认管绿地、苗木的初步意见。在滨海大道植树现场我们看到,就是自己出钱认领的树,栽植都有统一的规格和质量要求,带伤的大树都被退了回去。栽好的树不少盖着防晒布,挂着吊瓶打着吊针,补充营养。老农都边看边说,“这种栽法,树活不了那才叫怪哩!”

调动各方激情——没效益等于没栽

城市绿化最大的受益者是渭南的广大市民。看着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大家深切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施政方略,深切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
     利好政策直接得利的,首先是农民。每栽一棵树除了给群众赔偿一定的青苗费用外,优先使用当地农民的劳力,树管养成活后,无偿交由群众所有,并给群众颁发林权证。同时,4000棵大树进城,让农民把门前屋后栽种了多年的林木变成了现成的钞票,更刺激了农民种树的积极性。在树种选择上,他们兼顾农民的长期收益和短期收益的实现,引导鼓励群众在地埂边栽植大规格的速生杨、泡桐、刺槐为主的用材林,在地埂里种植核桃、柿子、红枣等经济林。有的一两年时间就有了收入,其中8000亩已经争取到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补助。
     环保部门得了“利”。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达252天;城建部门得了“利”。绿化覆盖率提升23.5%,绿地率提升2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升2.2平方米;林业部门得了“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5%提高到19%,南塬种植的8600亩经济林和13万株用材林,全市达到17亿元的林业产值。招商部门也得了“利”。渭南城市正在发生的巨变让外地客商惊叹: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是西部最佳居住城市之一!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的魄力、作风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合作共赢的信心,今年以来渭南招商引资的人气明显更旺了!(陕西日报 记者  王忠杰  通讯员  杨建秦  祖亮  李小鸽)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