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泱泱迎宾客。进了渭南门,就是渭南人,真诚朴实的渭南人民视每一个外来投资商如亲人,“这里红灯不闪,绿灯一片”,15个基础设施齐全的园区给投资者提供着 “保姆式”的服务,正是这一方宜商、宜居、宜情的一方热土,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客商纷纷落户渭南。
近日,总投资48.3亿元的秦华发电公司上大压小项目,总投资1.5亿的华县宏发石板材加工项目,总投资4700万元的韩城煤矿瓦斯综合利用项目,还有神华煤业、雨润食品、大唐电力等大型企业工业项目先后在渭南市落地生根。
这些项目都建在了渭南市的15个 “经济特区”。渭南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扩内需”的要求,以“园区经济”为抓手,集中硬件设施建设配套,集中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园区发展层次和水平,吸引客商,吸引大项目,让更多的企业相中他们,也确保了渭南经济在多种压力之下,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用规划牵住发展的牛鼻子——让园区领跑渭南经济
渭南在全市不断强化 “客商就是上帝,就是经济功臣”、“招客商就是招工资、招财源、招就业”、“一切为项目建设服务,一切为园区发展让路”的理念,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为企业当好服务员、导航员、安全员,使企业安心创业、大胆干事。
在园区建设中,实行“一把手工程”,在全省第一个成立工业园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并设立办事机构,市长徐新荣担任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形成抓工业园区的强大合力。高起点编制园区规划,市上聘请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为全市工业园区制定总体发展规划的同时,着力抓全市县域工业园区的规划,全市15园区都聘请有资质的设计院对县域工业园区进行了修编。这些园区规划突出特色,依据各地的区位、资源、产业特点,明确园区功能、定位,为企业成长、产业集聚搭建一流的发展平台。渭南高新区本着与关中“一线两带”开发区错位发展的原则,根据渭南中心城市西扩战略,确定了高新区作为未来“现代化城市新区”的综合定位和“工贸技型开发区”的产业定位,制定了“一区多园”的发展规划,明晰了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现代医药、食品加工、教育科技和高新技术六大产业园。临渭区把渭北产业园定位成西安大都市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陕西东部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加工基地,明确园区重点发展医药化工、机械制造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产业牞提高了园区品位,增强了园区的吸引力。为了使园区规划精益求精,市上召开园区规划展评会,15个县市对园区规划进行集体亮相,专家现场逐个进行点评。
为彻底杜绝“讲项目头头是到,看厂房年年建造”的“画饼充饥”,市上把各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评比打分,严格奖惩。
心贴心的服务——让软环境“硬”起来
先来听香港客商邓子平投资渭南的一段肺腑之言,当时他来澄城考察投资建设得利生物肥厂时,提出要县上建好厂房供其租用自己再投资生产。县上和园区的表态只有一个字:行!之后短短4个月时间,厂房如期建成,企业顺利投产。在开工仪式上他激动地说,在澄城投资四个没想到:“没想到澄城县的领导抓项目的意识这样强,亲自陪同作调研、定规划;没想到职能部门的服务这样好,代办的手续在短时间内很快办完;没想到各个方面办事的效率这样高,从考察到投产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没想到澄城投资环境这样好,建厂以来没有一个部门、一个群众来干扰。”
这是渭南以心贴心的服务赢得投资客商青睐的一个事例。渭南在园区经济发展中坚持亲商、为商、富商理念,把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园区的生命线工程来抓,把建设一流的投资“软”环境当成“硬”任务来抓,为入园企业创造了高效、快捷、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市上领导亲自过问企业在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委书记梁凤民和市长徐新荣得知一企业二期扩建遇到征地困难时,徐新荣亲临现场,面对面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梁凤民要求该县县长一周要汇报一次拆迁进展情况。与园区规划同起步,市上在全市园区推行项目代理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理制,全面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先后精简行政审批项目647个,建立了市行政服务中心,制定《渭南市关于处理干扰和破坏投资环境的规定》等制度,建立和完善执法人员上岗培训制、检查申报制和责任追究制,规范执法行为,严肃查处了干扰破坏投资环境的案件。
实打实的建设——让硬环境更过“硬”
高新区采取经营城市和市场化运作手段,先后融资4亿多元,新修了12条道路,主次干道总里程达34公路,“四纵四横一绿环”的城市框架初具雏形;华县政府投资5000余万元,布设了“三横五纵”道路网,实现了供水、排水、排污、道路、供电、通讯和土地平整的“六通一平”标准;澄城工业园按照“政府组织推动、财政扶持启动、土地经营滚动、内资外资联动”的思路,累计投资1.2亿元,全面加强了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园区“两纵三横”的主干道路框架。
筑巢引得百凤栖。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不断上升的人气使得许多投资上亿的大企业纷纷落户渭南,世界500强的法国威立雅水务公司来了,美国线艺公司来了,投资11亿元的中冶陕压也来了。3月29日,由市发改委牵头组织的总投资28.3亿元的18个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渭南已经成为客商投资兴业的热土。
应对金融危机,渭南把发展园区经济作为迎战浪头的巨舰,取得工业经济的逆势飘红,截至今年2月底,全市工业园区规模以上企业达12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423.67亿元,同比增长2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6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53亿元,在建和已建成企业总投资额94.5亿元,基础设施投资额完成5.57亿元。 (陕西日报 记者 王忠杰 通讯员 杨建秦 祖亮 李小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