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渭南:推窗见绿塬楼映湖波美景如画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4-08 05:40
3月10日,渭南市委书记梁凤民雇佣卡车,将咸阳老家栽植36年的两棵国槐移植到渭南朝阳公园,林业部门估价两棵树价值6000元。行动是最有力的号召,在他的带动下,市上领导和部门领导纷纷认捐公园的树木,掀起了一个绿化渭南城的高潮,今春中心城区种植了4228棵大国槐和雪松等。

在城区抬头南眺,南塬地带今年又栽植7.6万株树木。去年,通过各方投资几千万元,高度在5米、树冠1.5米以上的10万多株高标准的绿化树郁郁葱葱站在了南塬,庇护了城区的水土和整洁。从碧绿的南塬放眼北望,渭南城区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

绿染南塬成天然氧吧

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耕作,渭南南塬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同时,由于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大风在南塬地区受阻后,产生巨大的旋涡,使大量的尘土随风飘浮到市区上空,严重污染了城市空气。去年初,渭南市委、市政府出台《渭南市南塬绿化概念性规划》及《渭南市南塬区域总体发展规划》,确立了城区南塬绿化以经济杂果林、风景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主,融休闲娱乐、别墅度假为一体的绿色屏障的建设发展思路,提出用大规格常绿苗木,并以全新的机制推进绿化工程实施。他们采用专业队伍承包,以招标形式对南塬绿化工程27个作业区15个标段公开进行招标,先后有40多家单位按照招标文件参与竞标,陕西国美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9个单位通过竞争承揽了栽植工程。他们分解落实任务,林业、水利、交通、供电等部门被确定为南塬绿化工作的“先锋军”,逐一明确了各自承担的规划、技术、灌溉、道路、供电等基础性工作任务,市直各部门也分别承担一定的栽植和管护任务。他们让利于民,充分调动项目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向农户发放林权证,明确树权归农民自己所有,农民享受木材采伐权及收益处分权。

科学的决策、坚强的领导、全新的机制,不但大大节约了绿化成本,而且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短短8个月时间,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备到位。实施完成了4眼新打机井工程,剩余5眼正在实施;对各标段总长53.8公里的88条生产便道进行了修复拓宽;投资80万元完成3台变压器的增容。15个标段27个作业区全部开工建设,昔日植被稀少的南塬1万亩北坡已被大片绿色覆盖。据2008年底的环境监测数据表明,渭南城区空气质量达最好水平,优良天数首次突破300天。作为渭南城区最大的天然氧吧,南塬绿化工程生态效应显现。

去年,渭南城区新增绿地小广场32个。今年,市委、市政府将完成渭清路景观绿化带、滨河大道、渭河南岸、陇海铁路城区段、沋河城区北段、南段的绿化建设任务。同时,要建设8个绿地文化健身广场,占地400多亩的朝阳公园国庆节要建成开园,今年将新增绿地面积8000亩以上。

拆出一片新天地

以前来过渭南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号称中等城市、地处陕西东大门、东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渭南中心城市,看起来就是一个 “土堡子”!熟悉渭南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渭南处于三门峡库区淹没区,上世纪80年代,城里最高的建筑是4层楼,90年代和前几年,城区南北道路仅民生街和前进路可贯通南北,解放路、金水路、仓程路皆为“断头路”。加之渭南城中有村,城处村中,市区30多万人其中7.7万是村民,民用宅基地占据了渭南城区8平方公里,其中不少还是黄金地段。城区临时建筑、私搭乱建处处皆是。

围绕中心城市的定位和目标,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带领相关部门领导深入城区开展调研,组织国内专家研讨论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委托国内一流的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了中心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要把渭南中心城市建成拥有60万人口的大城市,建成“国际山水文化旅游城市、关中东部新型工业城市、秦晋豫金三角商贸物流中心、关中最适宜人居的绿色生态文明城市”。明确了“西扩北上”、跨渭河扩张的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远期形成中心区、高新区、渭北区、华州区四大功能区。

新修编的中心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一出台,城中村改造、老城区改造、朝阳公园、渭清路景观带、滨河大道等引起了社会各界兴奋的热议,尤其是在穿城而过的沋河上建坝蓄水造湖,目前一号、二号坝已经蓄水,市民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在家门口湖中荡舟景象很快就要变为现实,初春的夜晚虽然有点寒意,但是仍然有三三两两的人群在湖边欣赏粼粼波光。

渭南在规划编制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在强调绿色生态的同时,学校、中心医院、为民服务中心、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青少年宫以及文化广场等设施一应俱全,城市功能得以完善,渭南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在规划中得以充分彰显。

渭南市市长徐新荣表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县城,对保增长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加快中心城市建设,要突出一个“拆”字。不拆,城市还是大村堡,脱不了土气,提不起精神,显示不出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要加大拆的力度,拆出一片新天地,拆出一个大舞台。他说,今年是创“国卫”最关键的一年,力度只能加大,所有“短板”项目都必须全面升级达标。县市城区和重点镇也要进一步加强规划,加快建设,在做大做强上有新的突破。

市上去年12月22日召开临街建筑拆除整治动员大会,确定在今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城区477处7.1万多平方米违章建筑以及临时建筑的拆除工作,涉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151户,民营企业27户,村(居)民299户。2月10日,市委和临渭区委带头分别拆除了位于民主路两侧临街的1650平方米和77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昔日狭窄拥挤的民主路瞬间变得豁亮通畅。在他们带动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率先开始拆迁工作。目前已经拆除了126处32500多平方米的临街建筑,占应拆7.1万平方米的46%。

是的,渭南城区的违章建筑在一次次的大举拆除中荡然无存,拆出了一条条宽敞的街道和焕然一新的高楼大厦,正在跻身于现代城市之中。

民主开明的渭南市领导并不是一拆一建了之,最能让市民感到方便实惠的是“早餐工程”的启动。渭南在创建省级卫生城市过程中,取缔了占道经营和出店经营。市区一位小学生向市长写信,反映他们学校附近买早点难问题。这封小学生来信被市委书记梁凤民和市长徐新荣视为重要的民情信息,经研究,市政府立即决定启动早餐工程。自从去年9月份以来,每天早上5:30—8:30,由专业餐饮公司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的品种丰富的早餐车按时出现固定地点,方便市民,成为渭南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

渭南市是全省唯一没有市直中学的地区,“上学难”问题长期以来令渭南城区群众忧心闹心。作为全省人口大市的医疗卫生状况同样不尽如人意,处在闹市区狭小空间的市中心人民医院难承守护全市人民健康之重。去年初,梁凤民和徐新荣的想法不谋而合:从全市最为迫切的民生问题抓起,还百姓一个幸福安康的生存环境。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拍板不到一个月,渭南市就拿出近4亿元投向了渭南中学、渭南实验中学和三贤路小学三个项目之中。去年3月18日,承载着老百姓希望的三所学校动工了,今年9月即可投入使用。去年11月份,渭南市中心医院整体搬迁工程也顺利开工。

渭南市领导表示,今年是渭南城建发展的关键年、跨越年,将实施重点城建项目118个,总投资115.3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9.7亿元,渭南城镇化进程步伐将大大加快。渭南,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将以新的姿态迎接着五湖四海的贵客。(西安晚报 通讯员 刘玉陆  祖亮   记者 石俊荣)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