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的光热、水利、土地、人力资源,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上优势独具。陕北、陕南、关中,光照资源最好的是渭南。渭南有洛惠灌区、一级抽黄、二级抽黄,还有区域性的灌区,被称为关中的粮仓、棉仓。因此,渭南是陕西当之无愧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现在的问题是,渭南要实现从“大粮仓”到“大厨房”的转变,要改变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转变是个系统工程,目前,变革仍在进行之中,它在优化渭南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将为我们的“厨房”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产品。
关中新农业:“大粮仓”变身“大厨房”
——渭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调查
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关中粮仓”渭南市悄然进行。这场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的变革,被市委书记梁凤民形象地称之为“大粮仓”变身“大厨房”。这是怎样的一场变革?将给渭南市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大而不强催生的变革
渭南是一个农业大市,素有“关中粮仓”、“陕西棉仓”之称。有数据为证:渭南市粮食产量稳定在200万吨,总产约占全省的1/4,棉花总产约占全省的80%,已形成粮食、棉花、苹果等10大商品生产基地。
然而,渭南却不是一个农业强市,丰富的农业资源还没得到有效的转化和利用。以畜牧业为例:渭南市年产饲料粮75万吨,农作物秸秆250万吨,并有人工种草面积35万亩,退耕还草12万亩。据此测算,渭南市一年的畜牧粮草产量至少可以供养600万只羊。而现实是,目前实际消化了不到一半的畜牧粮草。
“2007年,渭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410元,比全省低了235元。农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过高的现实条件下,农民的收入必然很难提高。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就必须转变目前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结构,充分挖掘和利用渭南市丰富的农业资源,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面对渭南市农业大而不强的现实,市委书记梁凤民直言不讳地说。
的确,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有些地方,人均土地面积甚至不足一亩,粮食种植效益低,能解决温饱问题,却难实现发家致富,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要求能吃饱,同时还要求能吃好,粮食在食品消费中的比例逐步下降,果肉奶菜等副食品的消费需求量逐渐增多,“一亩菜十亩粮”,与种植粮食相比,果肉奶蛋等副食品的利润要高出许多。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渭南市提出了不仅要做‘大粮仓’,还应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 ‘大厨房’,而要成为 ‘大厨房’,粮菜肉奶蛋就应该具备。因此,渭南市要改变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其中,白水、合阳、蒲城可重点发展绿色果品;大荔、临渭、蒲城、富平、潼关要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大荔、临渭、华县、富平应积极拓展蔬菜生产,大荔要抓好特色瓜果的发展。”梁凤民书记说。
这个思路成为渭南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单一粮食产业的最初构想。
调整结构不是放弃种粮
3月23日下午,在华县瓜坡镇南沙村,村民王镇反正忙碌着采摘大棚中已经成熟的圣女果。他兴奋地告诉记者:“现在草莓、樱桃等水果还没上市,圣女果供不应求,我这一棚能收获10000斤以上,除去6000元成本,纯收入至少在2万元,比种小麦收入高多了。”王镇反是渭南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蔬菜产业的受益者之一。
翻开渭南市农业局出台的《百万亩蔬菜工程发展规划》(2009-2012年)可以看到,扩大蔬菜的种植面积是渭南市调整农业结构的目标:到2012年,全市蔬菜(瓜、菜、菌)面积要发展到138万亩,总产330万吨,全市农民人均收入中蔬菜收入达600元。因此,还将有更多的农民因此受益。
同样的场景发生在华县江渔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张江渔正忙着为几头即将临盆的母猪做着产前准备。张经理告诉记者,十年前在政府的鼓励资助下,自己走上了养猪的道路。现在,养殖场的存栏量已经达到了1700多头,一年收入几十万元。
同行的渭南市农业局的工作人员说,大力发展畜牧业,增加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是渭南市调整农业结构的努力方向。《渭南市畜牧收入翻番工程规划》(2009-2012年)提出,渭南市要重点实施 “300万头生猪产业化开发”、“15万头高产奶山羊基地”、“80万只奶山羊产业化开发”和“畜牧良种繁育体系”四大项目建设,到“十二五”末,建成全省畜牧业强市,建成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较有影响力的畜牧业生产加工基地。
在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渭南市始终把“稳粮”放在第一位,采取了推广优良品种,扩大良种统购范围,发展优质专用粮生产,推广春玉米地膜覆盖,“种子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植保工程以及粮食高产扩建活动,确保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200万吨以上。
3月22日,记者正巧遇上了华县金堆镇的农民们在播种地膜玉米。他们纷纷告诉记者:“我们这里属于渭北旱塬地,以前主要种植的是小麦,只能靠天吃饭,好的年份,能收上三四百斤,遇上大旱,连种子都收不回来。现在,改种地膜玉米,亩产能达到1000斤左右。”渭南市农业局局长张金荣说,地膜玉米平均每亩地能增产150-200公斤,好的甚至能增产300-400公斤。除去成本,每亩地可以提高收入80-100元。因此,对于没有灌溉条件的渭北旱塬地,压缩小麦种植面积,增加地膜玉米是渭南市调整种植业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推广100万亩,预计能增产粮食20万吨。渭南市市长徐新荣说:“根据 ‘稳粮、优果、扩菜、兴牧’的农业发展思路,渭南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优化了农业结构,充分发挥了地区资源优势,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
转变的精深化路径
发展蔬菜、果业、畜牧业,在丰富了厨房的同时,优化了渭南的农业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收入。然而,要最大程度地实现农民的增收,仅仅依靠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最大程度地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而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则成为重要路径。
因此,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树立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念,加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全国知名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就显得非常迫切。这也是渭南实现由“大粮仓”变身“大厨房”的重要抓手,农业龙头企业越多,提供的农产品就会越丰富。据统计,目前,渭南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已有223家,其中省级10家,国家级两家。2008年全年采购农产品45.4万吨,加工农产品43万吨,总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带动农户总增收额6亿元以上。
3月20日,记者来到了渭北产业园一个在建的屠宰车间现场,虽然还没有竣工,但车间的雏形已经形成。渭南市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个建筑面积达19139平方米的车间,是临渭区政府与南京雨润肉食品有限公司签订的“陕西渭南雨润食品有限公司”项目,计划总投资6亿元。投产后,可年屠宰生猪200万头,加工火腿肠2万吨。雨润只是渭南为实现由“大粮仓”变身“大厨房”引进的项目之一。为了吸引农业龙头企业落户,渭南市每年都会编制《渭南招商引资项目册》,针对每个招商引资项目的项目名称、承办单位、项目内容、项目总投资和资金来源、效益预测等都做了详尽的说明。
“今年的辣椒明年的蒜,后年的西瓜地里烂”,与种粮相比,发展蔬菜、果业、畜牧业尽管回报率高,但同时受市场的供求影响也较大,今年供不应求,明年则可能无人问津。因此,渭南要成为“大厨房”,就必须首先了解人们厨房里需要什么,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安排生产。
农业专业合作社能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因此,积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也成为渭南调整农业结构、降低市场风险、实现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就成为了渭南实现“大粮仓”变身“大厨房”的迫切需要。目前,渭南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755家,注册商标54个,在全省数量最多。2008年,渭南市的农业合作社销售农产品410万吨,辐射带动18.6万户社员,社员人均纯收入3851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多1200元。而 《渭南市2009至2012年实施六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中则提出,到2012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展到1500多个,加入合作社组织的农户达到70%以上。
然而,“大粮仓”向“大厨房”的转变,不仅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它涉及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是个系统工程。目前,变革仍在进行之中,它在优化渭南市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必将为我们的“厨房”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产品。(陕西日报 记者 耿翔 康传义 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