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 访
没有完善的农业结构就不能称为现代农业
——访渭南市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梁凤民
记者:渭南发展农业产业的优势是什么?
梁凤民:对渭南来讲,它的光热、水利、土地、人力资源都是渭南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独特优势。陕北、陕南、关中,光照资源最好的是渭南。渭南现在有洛惠灌区、一级抽黄、二级抽黄,还有区域性的灌区,被称为关中的粮仓、棉仓,因此,渭南是陕西当之无愧的粮棉油生产基地。
记者:你如何看待渭南的农业大市地位?
梁凤民:从大农业的角度来讲,渭南确实是一个农业大市,集中表现在人口数量大和种植业比重大。而我们在不断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进一步意识到,渭南实际上是一个不完整的农业大市。所谓不完整的农业大市,集中表现在,渭南现在的农业集中在种植业上,一个很大的薄弱环节就是畜牧业发展滞后。而对于一个区域来讲,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无论从西方发达的农业国家,还是从我国台湾等地来看,没有完善的农业结构就不能被称之为现代农业,就不能构成现代农业的完整体系。农业大而不全在渭南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需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
记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实现农业产业化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梁凤民:农业产业化包含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考虑未来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比如要发展肉食品加工产业,就首先要把养殖业搞上去,让加工的原料得到充分的保证。一些地方的教训极为深刻,先进的肉类加工生产线建立起了,却发现自己无猪、无牛可宰,因为牧业没有发展起来。今年渭南市在澄城、合阳、白水、韩城,包括蒲城、富平的北部等旱腰带地区推广春播地膜玉米,与传统的播种方式相比,产量能增加一倍,同样的土地资源,产出大不一样。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考虑了未来渭南市发展畜牧业的需要,可以为发展畜牧业提供稳定饲料来源,并且还可实现农民增收、粮食增产。
记者:渭南市农业产业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
梁凤民:渭南市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一、农业产业结构还不合理,主导产业不强,尤其是畜牧业短腿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任务还很繁重。7个县市蔬菜产值比重在4%以下,6个县市牧业产值比重在全市平均水平之下。果业作为全市的一大主导产业,生产效益也较低,苹果亩均收入只有1100多元,而发展较快的洛川县,同期苹果亩均收入达到4000元。在农村经济的总收入构成中,二三产业增长缓慢,比重较小,农民家庭中来自二三产业等非农收入的比重低于50%。二、农产品产业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粮、果、畜、菜”主导产业仍处于初级产品的生产环节,缺乏大型加工、储运等龙头企业带动。三、农业投入不足,发展后劲乏力。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科技推广普及率偏低,绿色、有机、安全的农产品占有份额很小,农业信贷资金主要靠农村信用社,难以满足农村发展需求,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大“瓶颈”。
记者:围绕这些问题,渭南市将采取哪些举措?
梁凤民:一是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运行监测,加大扶持力度,协调帮助解决资金、技术等实际困难,促进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等方式,扶持八鱼、陕富、昌盛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形成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企业集群。二是大力开发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加大“三品”申报认证力度,推广特色产业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加强农业标准化园区建设,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农产品促销。积极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参加各类农业博览会、产品交易会、积极引导企业与大型超市合作,到境外大中城市开设营销网点,扩大农产品对外营销。积极实施农产品的名牌战略,加大现有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宣传。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农产品销售体系。规范各种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完善农产品“绿色通道”。进一步整合全市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输、营销等设施力量,形成强大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促进农产品的顺畅销售,努力实现以销强农。(陕西日报 记者 康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