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6-17 04:08

徐新荣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强市富民、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市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安排,最近,我就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和思考。

一、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我市现有设市城市3个,县城8座,建制镇101个。全市共有农业人口390万人,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1%。建制镇共有城镇人口61.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2%。

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实现了新的跨越,整体水平有所提高,竞相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从总量上看,去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达到404.8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78.26%,较2007年提高0.32个百分点。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95亿元,比2007年增加3.51亿元。

(二)工业经济快速提升。去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2.5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78.46%,比2007年提高0.84个百分点。全市15个工业园区实现产值423.6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9%。

(三)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去年粮食总产228.56万吨,创历史新高。绿色果品基地发展到90万亩,设施蔬菜发展到48万亩,畜牧业总产值37.9亿元,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2.65%。

(四)城镇化步伐持续加快。至去年年底,县域城镇化率达到30.22%,比省上平均水平高出1.92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了2个百分点。

(五)非公有制经济贡献份额不断增大。至去年年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产值完成191.2亿元,同比增长26.02%,占全市GDP的38.24%。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小。二是发展速度慢。三是工业带动弱。四是城镇化水平低。五是农业效益不高。六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滞后。

三、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思想解放不够。相当一些干部群众还存在思想不解放、观念不开放的问题,体现在实际中就是安于现状、自我满足、思维落后、视野狭窄,从而在工作中按部就班、不思进取、不愿创新、不敢超越,满足于小步慢走,因循守旧,拘泥于条条框框,按部就班,无过便是功,工作缺创新、乏特色,不敢试、不敢闯、不敢冒。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渭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发展方式落后。县域经济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着农业基础薄弱、工业水平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科技、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处于低水平状态,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抓农业人才多,抓工业人才少;行政管理人才多,经济管理人才少;特别缺乏国际贸易、城市规划、高新技术、金融、法律、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

(三)农耕文化积淀。长期的农耕文明,使渭南的地域文化形成了比较明显的重官轻商的政治意识、重农轻工的经济意识、重情轻法的家族意识和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以及不思进取、不图创新、满足现状、高傲自大的懒性惰性。一些干部很难走出“三农”的思维定势,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发展的眼光局限于农业,谈发展必谈农业,谈农业必谈粮食,谈粮食必谈耕地保护,从心理上形成了工业与农业的相互冲突。

(四)体制机制障碍。在经济体制方面,国企改革虽取得突破,但改制并不彻底,制度创新明显不足。在行政体制方面,政府自身定位角色不清,常常出现职能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此外,干部作风建设与加快发展的形势还不适应,需要进一步改进。

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一要在发展目标上高点定位。不进就是退,慢进也是退。确定增长14%的目标,只能是积极的增长指标,绝不是与跨越发展相适应的发展目标。因为我们基数小,人口多,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落后于其他地市,用增长14%赶超先进远远不够。各县市区都要突破这个增长目标,韩城要向全国百强县市迈进,华县要力争进入全省10强。排在后20位的县市,要知耻后勇,卧薪尝胆,奋力拼搏,力争位次有大的前移。

二要在发展招数上敢于突破。无论是梳理发展思路,还是制定工作措施,都要鼓励、支持、保护各级各部门用足用活政策,尤其是对外地行之有效的做法,要毫不动摇地采取“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对法律法规和政策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应当鼓励大家放开思路想,放开胆子试,放开劲头干。

三要在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要继续加大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和取消。今后,在园区管理、城镇建设管理、招商引资等工作中,一定要坚持凡是企业和市场中介组织能干的,政府就不要干预;凡是民营经济能干的,国有集体经济就不要参与;凡是下级能干好的,上级就不要插手。

(二)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工业,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要立足资源优势,以新型工业化统揽全局,做好工业集约发展、集聚发展、可持续发展三篇文章。

一要加快园区发展。要把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按照发展板块经济和集群经济的要求,坚持项目在园区集中摆放,产业在园区集中布局,力争使园区真正形成集中度大、关联度强、集约化水平高的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地和龙头。

二要做强优势产业。按照“大区域谋划、大产业构建、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的思路,充分发挥大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

三要高度重视产业链招商。特别是去年以来,韩城龙门工业园区、高新区、澄城县招商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利用产业链招商,既能够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又有利于区域产业做强做大。因此,今后的招商引资工作,要把关注点放在引进产业关联度高的大项目上,认真搞好产业链招商。

四要开展全民创业。要加大全民创业的宣传发动,激活各类创业资源,尽快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积极实施“百千万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培育品牌担保公司,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 

(三)突出农业发展特色,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要建基地。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坚持政策引导、服务跟进、适当集中、标准生产,实施农业六大工程,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把果业做优、奶畜业做大、瓜菜业做精。力争到2012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70亿元,设施瓜菜面积发展到75万亩,产值达到40亿元。

二要育龙头。围绕农产品贮藏、包装、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统筹利用中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资金和农发行100亿元政府信用贷款,大力引进和扶持一批涉农龙头企业。力争经过3到5年的努力,形成一批产销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努力把我市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三要优服务。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户”产业化模式,大力扶持发展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每个县每年重点抓好20个以上示范合作社,全面增强农民发展生产、拓展市场、创业增收的能力。

(四)做强中心城市,加快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要坚持规划、建设、管理和开发同步推进,力争实现城乡共荣,确保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一要抓规划。要按照“着眼未来、城乡一体、突出重点、完善功能、以人为本、方便群众”的要求,以中心城市和县城为重点,编修渭南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形成以渭南市区为中心,以各县县城(市)为纽带,以中心镇为基础的产业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发展协调有序的城镇体系。确保城镇规划50年甚至100年不落后。

二要抓建设。要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目标,以净、绿、亮、美为重点,扎实推进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南塬绿化和湭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积极实施主干街路和街区的景观绿化,建设城市绿地健身广场,不断提升城市品位。要加快建设市县乡公交网络,中心城市到每个镇、县城到每一个村,都要通公交。实现城镇与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的就近连接,尽快建成市内“一小时经济圈”。 

三要抓产业。制定优惠政策,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大型专业市场和星级宾馆酒店;大力发展商业、物业、中介、家政、信息咨询等服务性消费,培育休闲、健身、娱乐、保健等新的消费热点;积极实施“县超工程”,加大家电、农机、汽车下乡推广力度,建设一批商贸物流基地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资物流配送网点和贴近群众生活的便利店。

(五)突出区域特色,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一要策划特色旅游板块。充分发挥以华山、少华山、黄河、渭河、洛河为代表的自然山水文化,以西岳庙、党家村及尧头窑遗址为代表的古建民居文化,以社火、鼓舞、皮影、老腔等为代表的民艺民俗文化,以阿宫、线戏、迷胡、碗碗腔、同州梆子以及众多秧歌剧为代表的戏曲音乐文化等优质资源的潜在优势,突出“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人文渭南”的特色形象,努力建设以华山为龙头,集山水旅游、人文朝圣、农事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东秦旅游板块。

二要积极开发旅游产品。以挖掘、整理、开发东府文化内涵为抓手,编大戏,写大剧,重视泥陶、铁艺、剪纸、织布、草编等民间小工艺,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生产基地,组建旅游企业集团,培育地方品牌,打造特色产业。

三要创新旅游促销手段。在中央媒体播放旅游形象广告片,开辟专刊、专栏宣传我市的旅游景区和旅游活动,增加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更多的游客了解渭南旅游。开展秦晋豫金三角区域联合促销,走出去赴东南沿海地区进行大规模旅游巡回促销活动。参加国家、省旅游局组织的海外宣传促销,吸引更多游客来渭观光。

(六)加大人才资源开发,保障县域经济发展

我市是全省仅次于西安的人口大市。变人口大市为人才强市,是实现跨越发展的保证。

一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我市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多、“渭南技工”品牌知名度高等优势,抓住技术工人紧缺的机遇,以渭南技术学院为龙头,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和县级职教中心为骨干,加快培养一批结构合理、操作能力强的高中级技术工人,打造我市人才建设的特色和亮点。

二要加强新型农民队伍建设。以科技培训和转产转岗就业培训为重点,大规模地对农民进行培训。继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工程、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重点对村组干部、60岁以下的党员、科技示范户和35岁以下青年农民进行培训,造就一大批能工巧匠、“田秀才”、“土专家”。

三要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针对我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实行“户口不迁、身份保留、来去自由”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重点引进国际贸易、城市规划、高新技术、金融、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高级紧缺人才。以市场化、职业化为重点,做好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企业家的选拔、培养,积极鼓励管理、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加快推行企业家和高级技术人才年薪制,重奖、重用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企业家,充分释放他们的创业能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