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初,渭南市委、市政府借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任命1659名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兼任所属乡镇三、四类行政村的第一支部书记或书记。在随机采访中,我们发现由于这些乡镇干部都是带着任务进村,组织上也有明确的考核目标,短短几个月,大部分人都已进入了角色,靠自己旺盛的人脉和丰富的行政资源,在广阔的农村天地,描绘了一幅幅带领群众科学致富,科学发展的新农村画卷。这一做法,得到了中央学习实践活动第六指导检查组组长、江西省政协主席傅克城的肯定。华阴市冯东村党支部书记扬百平说:“第一书记有学问,思路开阔,对我们的工作方法、为人处事都有借鉴和引导。尤其是对党员的教育培训,比过去细化、系统多了。”
“只要踏实干,只要能个群众站在一块,事情就能干好。”
和渭南其它县(市、区)一样,白水县把乡镇领导干部兼任发展相对滞后村的第一书记,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效抓手,从组织领导到工作要求,从争取项目到产业拓展,从量化考核到个人进步都明确了具体的目标和完善的措施。也正因此,这些乡镇干部首先把自己看做是村干部,而不是乡镇领导。彻底改变过去群众找干部,为如今的干部进村找群众;改变了过去乡镇安排什么,下去说什么的传话筒,为今天的村行政第一责任人。
满义村,原先叫蛮夷村;现有11个村民小组,2960口人,人均年收入近3000元。是白水县尧禾镇的所在地。多年来,由于村班子弄意见,搞派别,加上村情复杂,历任干部都陷入了矛盾的旋涡,纠缠不清,无心干事,群众频繁上访,干群关系紧张。去年换届后,“两委”都是新人,推进工作的能力较差。尧禾镇副镇长赵高平,到满义村兼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后的两个月里,组织召开了3次支部会,和68名党员一起探讨、沟通,很快形成了共识,制定出了满义村3年发展规划。截至目前,已从交通、农发等部门,争取110万元,完成了3.6公里街道硬化。两个自然村40户群众的移民搬迁和引水工程项目,也已基本完成。看到村干部在干实事,街道拓宽,村上没花一分钱,涉及的30多户群众,积极配合,无一人上访。今年3月刚刚从镇农税所长提拔为副镇长的年轻人对记者说:“只要踏实干,只要能和群众站在一块,事情就能干好。现在街道平了,群众的情绪也好了。”西固镇器休村在全省曾经是出了名的“乱村子”。村干部互不信任,群众满腹怨气,各项工作无法推进,村级党组织甚至长期瘫痪。到西固镇任副书记的第二天,就被任命为器休村支部第一书记的高世龙,进村73天,带领新一届村“两委会”一班人,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从水务、移民等部门争取资金120多万元。打机井,引水入户,让群众喝上了安全水;检测危房,协调煤矿赔付,彻底解决了煤碳采空区群众的后顾之忧,化解了群众和企业的矛盾,改善了干部和群众关系,受到了群众的称赞。
“能调动行政资源,在短期内,超常规为群众办大事、难事。”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各个村镇的基础又参差不齐,要在短期内完成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难度可想而知。不论是在韩城、澄城,还是白水县采访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兼职乡镇干部都把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党组织建设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把践行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作为自己开展工作的基本思路,把联系群众,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作为自己密切干群关系的有效手段。
汉寨村,是尧禾镇最大的村子。改革开放前,这个村子的农业经济就比较发达。然而,这个村子的人思想观念却比较保守;群众安于现状,干部满足于群众不上访。村上的建设,几十年一个样。前些年,有两任县上领导包村,也没有多少起色。今年4月,尧禾镇党委书记李军民兼任汉寨村的第一书记后,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在两个月里召开了三次党员大会,对村上的主要干部每周谈一次话。集中分析汉寨村发展缓慢、群众观念落后的原因。利用其它乡镇发展的典型事例,苦口婆心,循循善诱,转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调动干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二是围绕增收跑项目。目前,已从上级争取资金60多万元,完成了村道硬化、人畜饮水和田间生产路等项目。同时,还从省上争取到了投资近600万元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涉及本乡镇的汉寨、安乐、楼洼、尧禾等村。三年里,力争苹果亩均收入突破一万元,彻底摆脱贫困。那天下午,在汉寨村当了20多年书记的景东财对记者说:“过去,我们都是老一套。现在李书记把火烧起来了,村干部一年不干两件事,就觉得没意义。路好了,灯亮了,群众精神面貌也好了。赌博的少了,致富要求越来越强了。”圪台村地处白水河沟道,交通不便,收入偏低,是白水县城关镇最困难的村子。35户群众住的,全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土窑洞。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村子需要异地搬迁。然而,由于多种原因,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四年里,群众连续40多次到各级上访,政府的公信力直接受到拷问。城关镇党委书记左俊到任不久,就兼任了圪台村的第一书记。进村43天里,他就群众的异地搬迁召开了14次协调会,6次现场办公会,日前已通过土地部门,在县城不远的郭砭村为圪台村购买了12亩宅基地,解决了首批24户群众异地搬迁难题。同时,城关镇还投资30多万元,专门解决圪台新村的水、电、路问题。在推土机声隆隆的工地,左俊告诉我们说,乡镇领导兼任三、四类村第一书记,首先是责任更明确了。其次是能调动大量的行政资源,在短期内超常规办大事、难事。能增进干群感情,密切关系,变上访为沟通。第三,工作具体了,有利于干部的考核。
“面对群众致富的愿望,我不能让干部群众失望。”
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是渭南1659名进村兼职党员领导干部的根本任务,也是检验村级党组织战斗力的主要标准,更是农村科学发展、和谐稳定的晴雨表。有了这样的共识,渭南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自觉围绕这一中心,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机制,谋求发展。
华西镇地处三门峡泄洪区,是渭南市为数不多的移民乡镇。也是国务院体改中心批准的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华西镇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以薄菏为主的药材和大棚西瓜种植已成为该镇支柱产业。华西镇党委书记姜移楼介绍说,今年市上提出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兼任三、四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切实提高农村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能力后,华西镇就及时选派了5名镇领导,兼任东阳、北洛等5个没有主导产业村的党支部第一书记,并提出了“壮大特色产业,确保群众增收”的目标。同时,在这5个村继续推行“党委抓产业,支部抓基地,党员抓特色”的工作思路。进村兼职的乡镇领导主要抓了五件事:一是抓观念;二是定规划;三是找难点;四是调产业;五是跑项目。截至目前,5个村从省土地、水利、移民等部门争取资金290多万元;其中,已整修生产路、进村路、硬化绿化巷道27000米;打井11眼,整修灌溉渠7000米;已推广、发展种植红提葡萄600亩,优质莲菜500亩。计划年内种植、发展新品辣椒300亩,杂果面积200亩,大棚蔬菜100棚,大棚葡萄100棚,设施养兔1000只。同时良坊、冯东两个村,还计划投资65万元改建、建设村办公大楼,以及群众文化活动广场。
“和以往的驻村干部不同,责任很明确,压力也大。从农校毕业后,过去在机关和领导接触多,现在和群众接触多。面对群众要求致富的愿望,我不能让干部群众失望,让党委失望。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七月流火,在华阴市冯东村沸腾的早熟葡萄大棚建设工地,华西镇的纪检书记蔡军莹显得格外兴奋。他的一席话,道出了所有兼任农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乡镇领导干部的心声。(渭南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