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渭南市全力抓项目保增长纪实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7-27 08:07

2009年5月10日,在“2009·中国浙商投资年会”上,渭南市荣获“2009·浙商投资中国最佳城市”荣誉称号;在5月23日召开的 “第四届苏州国际中小企业交易暨苏商投资中国博览会”上,渭南市又一次荣列“2009年度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并获得最佳投资环境荣誉大奖。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和全市人民的奋力拼搏下,渭南愈来愈显示出它的魅力:年可创造500多亿元工业产值的15个产业园区,正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开始主导渭南的经济格局;一个承载着552万渭南人民梦想与宏伟蓝图的“关中东部新型工业城市”,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科学发展、成长壮大。

现代化就是园区化

近年来,渭南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工业经济的战略构想,并积极付诸实施。特别是全市园区建设现场会的召开和《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暂行规定》的下发,进一步推动了园区建设的步伐。
     为了提升园区品位和档次,渭南市对园区建设科学规划,提出了“园区是平台、项目是支撑、企业是主体、环境是保障”的发展思路。各园区则按照规模化、专业化、高新化的目标,着力培育一批省、市级示范园区,引导形成以省级园区为核心、以市级园区为重点、以县级园区为配套的良性发展格局。通过培育和引进工业龙头企业,吸引配套企业不断加盟,使同类产业在工业园区内高度集聚,形成规模性的生产和集散基地;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园区投融资体系,形成开发、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园区的“造血”功能,通过自我积累、滚动发展,实现园区从“政策型”向“功能型”、“管理型”、“服务型”转变。
     集群化、园区化、链条化和构建“一县一园区、一县一主业”的区域经济板块,是渭南市委、市政府对园区发展的科学定位。在产业发展中,他们重点培育和发展渭北煤焦电钢铝与煤化工、秦岭北麓金钼采冶精炼与深加工、渭南高新区与渭北产业园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推动大荔农业科技园区加快涉农产业发展,并大胆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产业园区15个,入驻企业38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0家,占全市规模企业的31%。

特色的就是需要的

特色是园区的生命。渭南市在园区建设过程中,突出地域特色,围绕产业和资源做文章。临渭区抓住中心城市“西进北扩”的战略机遇,把渭北产业园定位为西安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陕西东部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加工基地,明确了园区重点发展医药化工、机械制造、农副新产品加工三大产业。渭南高新区根据“二次创业”的经验,确定了走“工贸技”开发的产业路子,制定了一区多园的发展规划,建设以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现代医药、食品加工、教育科技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六大园区。韩城市紧紧围绕煤、焦资源,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了“煤炭-炼焦-焦油-碳黑-橡胶制品”等8个循环经济产业链,创建了以煤化工为主的循环经济工业园。澄城县依托县火电厂、长宏铝业,积极开发煤电产业,构建产业群。华县围绕钼矿资源优势,以金堆城钼业集团为中心,创建钼矿产业开发区,先后引进了文金钼矿、桃园钼矿、鸣鑫钼矿等企业,初步实现了产业聚集。潼关县紧扣黄金产业做文章,依靠县冶炼厂、李家金矿、大垴峪金矿,与中金黄金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园区航母,为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升级,加快园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快园区建设,硬件建设是基础,更是保障。近年来,全市各园区累计投资20多亿元,建设改造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为投资商营造投资福地。高新区采取经营城市和市场化运作手段,先后融资4亿多元,完成了12条道路工程和7条道路改造工程,主次干道总里程达34公里,“四纵四横一绿环”的城市框架初具雏形;渭北产业园相继实施了8.2公里道路的建设和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300万元、铺设供水管网9公里、排水管网4.9公里,投资5900万元的110KV变电站已正式投运,有效解决了园区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蒲城工业园、澄城工业园、韩城龙门工业园等立足实际,提高了园区的硬件环境,使园区达到六通一平、亮化美化。
     优质服务是渭南实现园区规模扩张的“秘笈”。华扬太阳能公司虽然只是渭北产业园的一家“小字辈”企业,一期投资只有1500万元,但他们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2007年企业刚入驻时厂区外没有路灯,管委会立即动手,仅用一周时间,投资近20万元将路灯从主干道延伸到厂区外,为企业解决了照明问题。澄城县推出优化投资与发展的“三大纪律、八项承诺”,设立举报监测点,坚持做到只服务不刁难,只纠改不罚款,只执法不设卡。渭南高新区推行“一门受理,全程代办,限时送达”的服务制度,并设立了“企业110”投诉服务热线,坚持打击阻挠项目建设、干扰破坏投资环境的人和事。韩城市针对龙门工业园区村企混居现象普遍、矛盾纠纷较多的实际,夯实环境建设属地管理责任,建立了村企定期协商沟通制度,形成了村企和谐相处、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

抓招商抓项目就是抓发展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渭南的园区建设不仅实现了规模扩张,而且内在品质也得到明显提升。目前,全市15个工业园区全部列入省上扶持计划,其中渭南高新区精细化工园等4个园区列入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临渭区新型工业项目区(渭北产业园)等11个工业园区列入全省县域工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澄城工业园等4个工业园区列入省科协“13115”工程。
     衡量园区建设成败的根本在项目,而项目建设的关键则在招商。近年来,渭南广开思路,灵活方法,进行招商引资。临渭区面向社会选聘了“能人”常年在外招商,并在财政预算中设立了四个“一百万”发展基金,重奖招商引资功臣。蒲城县成立招商小分队,赴长三角和珠三角进行产业对接,重点选择知名企业集团上门招商。韩城市紧紧围绕园区主导产业链开展以企引企。
     进入2009年,渭南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机遇,使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在经济危机中实现了逆势增长。2月19日,总投资达25.4亿元的23个市级重点项目在渭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八鱼公司生物柴油项目工地举行集中开工仪式。随后,中石油投资15.8亿元的韩城煤层气开发项目、富平实丰200万吨水泥生产项目、蒲城电厂一期通硫脱硫改造项目、华县金堆城钼业公司20万吨硫酸扩产项目等一批招商引资项目也相继落地。据统计,截至6月底,全市已有143个项目开工建设,开工率为89.4%,累计完成投资189.3亿元,占全年计划的45%,较去年同期增长173.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1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9%,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2.33亿元,同比增长99.9%,增速居全省第一。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总产值570多亿元,在建和已建成企业总投资额180亿元,基础设施投资额完成20亿元。园区经济正在成为支撑渭南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已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先导区、核心区、增长极。(陕西日报 通讯员  杨建秦  刘玉陆  陈治中  记者  王忠杰)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