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渭南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破解民生难题纪实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8-08 02:06

今年,渭南人感受到了更多的阳光和温暖,得到了更多的福祉和实惠。
     财政一口气拿出3734万元实施“六大农民增收工程”;投资27亿多元相继建设了“十大民生”工程;万余党员干部深入农村包联农民增收;在农村党组织开展“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十百千万示范活动;部署安排1659名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兼任三四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或书记,选派3083名县乡机关干部驻村工作……这些举措让人们看到了执政者的民本情怀。
     工作和成绩的背后,是渭南市委、市政府对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贯彻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的精神要求,是对人民群众深厚感情的直接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东秦大地正在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与生机。

“十大工程”破解民生难题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曾经一度这个还显得有点抽象的概念,如今在渭南已经变得如此具体。让我们听听老百姓怎么说:科学发展,理解不难;少点指令,多点交谈;少点盲目,多点稳健;少点口号,多点实干。
     渭南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把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去年以来,先后投资27亿多元,实施包括教育发展、就业和再就业、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扶贫开发和移民扶持、平安工程等十大民生工程,涉及群众的住、学、行、医、乐等方方面面。
     为了让这些民生工程及时从纸上落实到地上,深入到百姓心中,市委、市政府向全社会公布了民生工程项目建设一览表。表格中,每项工程所包括的内容都有详尽的解释和细化,工程所涉及的部门都有了具体的指派,在“责任人”一栏中,群众可以清楚地找到各相关部门的责任人和联系电话,并随时对工程质量和进展进行监督。
     如今,民生工程给渭南百姓带来了福祉和希望:城区一年内新建渭南高中、渭南实验初中和三贤路小学三所学校;37万城乡低保户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全面完成153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任务,8.1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8.3万低收入人口摆脱贫困;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695公里,让更多的农民踏上了希望的大道;开发公益性岗位1.2万个,新增城镇就业7.3万人;建成经济适用住房32.9万平方米,新建、收购、改建廉租住房8.7万平方米,使8788名贫困农民居者有其屋;“一元剧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两馆一院一站一室”建设,不断提升着群众的精神生活……

“六大工程”助推农民增收

渭南市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广泛开展“我为农民增收做什么”大讨论,深入剖析“农业资源有优势,农民不富为什么”的原因,引导各方力量献计出力,帮农增收,开打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组合拳”。
     加大农业投入,为农民增收奠基。他们先后制定出台了农民增收的总体规划和畜、果、菜、劳务等专项发展规划。启动并实施了粮食增产增收、畜牧业收入翻番、果业提质增效、百万亩蔬菜增收、林特产业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全民创业等六大工程。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投入比重。市财政安排农业专项资金3734万元,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发展,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各县市区也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并协调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注入了新活力。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搭建农民增收的坚实载体。以“一村一品”建设为抓手,实施“百千万工程”,扶持发展了一批特色明显、带动力强的产业大村,对现有282个“一村一品”示范村进行优化调整,落实示范村建设目标,使每户固定一个致富项目,建成一口沼气池,培养一名科技明白人,推动了“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和“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大力推广“粮-畜-沼-果(菜)”等生产模式,把沼气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生态循环链条,实施百户龙头企业和百个“一村一品”示范村结对工作,实现合作共赢;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鼓励支持民间、外地等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本兴建特色基地,兴办龙头企业,开发特色产业,今年涉农工业产值有望突破100亿元。
     “零距离”服务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全市通过积极实施“政策调动、科技促动、市场拉动、典型带动、行政推动”战略,着力为农民解决技术、土地、资金、销售等方面的问题。根据群众发展产业的意愿,华阴市华西镇确定在巩固壮大原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发展大棚蔬菜、旱地莲菜、红提葡萄、设施养猪四大新兴产业。蒲城县东王乡农民有发展设施大棚蔬菜的愿望,包村干部即带领村民前往山东寿光实地考察学习大棚蔬菜的种植,直接促进了该产业的发展壮大。统计显示,今年1到3月份,全市农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达20%。

建立服务机制,让干部扎根为农服务

为确保各项惠农强农政策的落实,渭南市委、市政府推行目标任务“倒推倒算”机制,即将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这一目标,在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76元的基础上,进行倒推倒算,提出平均每年人均增收500元这一目标任务。围绕实现增收500元这一目标,他们实行部门包村帮扶工作目标责任制,将具体任务分项目、定人员、定职责、定奖罚,按照市县领导包部门,部门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包组,村组党员干部包户的办法,细化、量化各项任务指标,围绕面积、技术、增收等关键环节,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职责和任务,确保好思路、好措施变成促进农民增收实实在在的行动,变成实实在在的效果。
     渭南市还在市直部门和县乡干部中全面落实“三三工作制”,把推广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作为工作的主要推动力,定期召开各种形式的现场会,以此推动区域间典型经验交流,提升典型示范辐射效应。(陕西日报 记者 王忠杰 通讯员 祖亮 李小鸽)

 

 

 

 

 

 

 

 

 

 

 

 

 


[ 打印 || 关闭 ]